圆明园毁灭教学设计
执教:黄桂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了解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2、运用搜集、整理的资料帮助理解学习,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激发兴趣。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今天就让我们既欣赏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又了解一下它是如何被毁灭的。
会议制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中心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这是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的感情。
三、再现宏伟景观,增强自豪感。
1、圆明园的布局
“此外,还有许多校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店铺宗旨
(1)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众星拱月”说明圆明园的布局特点,也说明这座皇家园林具有很大的规模。
(2)规模宏大,风格独特。
2、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这里有中外的风景名胜,漫游其间,犹如在幻想的境界,令人难以置信。它不愧是“一切园林的典范”“世界园林之最”。
(2)陶醉于这一伟大的建筑艺术中。
3、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1)收藏非常丰富
(2)无论是文物还是艺术珍品,它们都是无价之宝,因为这里闪耀着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四、重温历史,了解毁灭经过,增强使命感。
1、“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认识自己的身体通过“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让我们体会英法联军不但掠夺,而且还毁坏,他们不仅贪婪,而且无耻!
2、小结: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内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证。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越是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越衬托出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以及中国曾经饱受屈辱的苦难。
2、小结: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通过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此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设计上,我注意了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激发想象,巧妙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本课的
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学生陶醉于圆明园的美景中时,进行说话训练和词语积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了情,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所以虽不见太多精彩的陈词,但孩子们那种抑制不住的要表达欲望,和真情实感的朴实流露,都表明了情境教学法,确实落到了实处,起到了作用。第二,指导“主要内容的概括”较有效。记得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自己对于指导学生如何概括好课文主要内容一个环节总是力不从心,感到自己这方面的引导是无效的,对学生概括的主要内容缺乏适时、有效地引导。这之后,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开始注重这个环节的锤炼。今天的课堂上,第一位学生讲到了毁灭前的壮观和美丽,讲到了怎么毁灭,但是第一个学生讲得太复杂,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简洁得说清楚了两个部分,我再通过引导,使学生把两个部分概括得更凝练,然后再同桌相互说一说主要内容,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
回顾课堂,虽然注意了许多该注意的问题,可是在一些细节上还处理得不够好。第一,朗读形式教单一。整堂课几乎都是全班齐读,而且朗读训练不够。这样并不能宅基地转让协议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得到自己独特的体验,并能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共鸣。第二,次石湖书扇韵引领不够到位。学生感悟到“漫步园内……流连其间……”这个句子时,感悟已经比较全面了,我顺势抓住学生
回答中的“中外风景名胜”,请大家联系这一句的这个段落,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讲到了“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景物,我请他们透过一个词想象一个画面,这里的引领是不到位的,如果能对第一位学生多一点指导,并及时表扬他,在评价中渗透学法,相信对其他同学会有启发作用。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努力把握好,上好每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