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的典故:
啮雪咽毡。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扣押。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匈奴首领单于将苏武幽禁在大窖里,断绝他的饮食。天降雨雪,苏武趴在地上,就着雪吃下毡毛,坚持了数日。匈奴人见他没死,认为他是神。后来,匈奴人将苏武发配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在匈奴呆了19年而不屈服,最终回到汉朝,为世人所敬仰。这个典故又叫“吞毡卧雪”“ 苏武啮雪”, 后用以比喻民族气节。
袁安卧雪。东汉时期,有一年洛阳天降大雪,积雪很深,洛阳令亲自外出视察雪情,见家家户户都在打扫门前的积雪,还看到很多乞讨食物的灾民。洛阳令来到袁安家门口,只见屋舍积雪如故,被雪严严封堵,无路可通,以为袁安已经被冻死了,急忙命人除雪入户查看,却见袁安僵卧于床,就问袁安为什么不出门乞食,袁安答道:“天降大雪,人人都很饥饿,我不应该出来打扰别人!”洛阳令为之感动,举荐他为孝廉。从此,袁安踏上了仕途,终成一代名臣。这个典故又叫“袁安困雪”“ 袁安僵卧”“袁安高卧”“袁安节”, 后借称高洁志士。
焦先雪寝。东汉末年,有个叫焦先的人,孑然一身,无依无靠,他见汉朝王室衰微,于是就不再说话,住在草屋里,过着隐居的生活。后来焦先的草屋被野火烧毁,人们去看,只见焦
面膜排行先端坐在火中,草屋已烧成灰烬,焦先才慢慢站起来,他身上的衣服却没烧着。后来焦先又把草屋盖了起来,忽然下了一场大雪,很多房子都被大雪压塌了,焦先的草房也被雪压倒了。人们去看时,不着他,害怕他冻死,就扒开草房寻,只见焦先卧在雪底下熟睡,面红润,呼吸均匀,如同在盛暑时醉卧的状态。“焦先雪寝” 后因以指隐居的生活。
谢女咏雪。东晋时期,名士谢安在一个雪天召集儿女子侄谈论时文。不久雪下大了,谢安欣然说道:“这纷纷白雪像什么呢?”侄子谢朗回答:“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比(撒盐空中差可拟)。”七岁的侄女谢道韫却说:“不如比作柳絮借风而起(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侄女的话开心大笑。这个典故又叫“柳絮之才”“咏雪才”“咏絮之才”, 常用来称赞才女。湟川中学
集腋成裘的意思映雪读书。东晋时期,有个叫孙康的人,聪明好学,家庭贫困,没钱买灯油,曾经在冬天映着雪光读书,终成一位饱学之士。这个典故又叫“映雪”, 比喻读书非常刻苦。此外,东汉人孙敬“头悬梁”、战国时期苏秦“锥刺股”、晋朝车胤“囊萤读书”与此都是苦读的典故,并成为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都是形容学习刻苦。
雪夜访戴。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字子猷),居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大学纷飞,王徽之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上酒。四处望去,看到一地洁白,心生感慨,大横折钩的拼音
声吟咏左思的《招隐诗》。他忽然想起了好友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但王徽之即刻连夜乘小舟前往。经过一夜,他终于到了戴逵家门前,然而,王徽之却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本来就是乘着兴致前往,既然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非得要见戴逵?”这个典故又叫“王猷乘兴”,指乘兴访友。
粤犬吠雪。两广地区气候温暖,冬天不下雪,有一次下了场大雪,那里的狗见雪就怪叫,持续数日。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数日,至无雪乃已。”后用“粤犬吠雪”比喻少见多怪。
踏雪寻梅。唐朝诗人孟浩然情怀旷达,酷爱梅花,雪天时,他便骑着毛驴冒着风雪去寻梅花。有人问他原由。他便称:“在寻作诗的灵感。(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后用“踏雪寻梅” 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
雪夜入蔡州。唐朝时期,李愬率军平叛。一天夜里,天降大雪,他乘雪夜进攻蔡州,叛军毫无防备,搅乱鹅鸭池,趁乱直扑叛军首领吴元济营帐,吴元济仓促惊起,最终被李愬俘虏。
自制美白面膜制作方法大全宋太祖雪夜访赵普。宋太祖赵匡胤经常在夜里微服出行去大臣家里。有一次,天降大雪,等到晚上,宰相赵普认为赵匡胤不会出门。但很久之后,赵普听到敲门声,于是赶紧出门,看到宋太祖立在风雪中。
雪中送炭。北宋时期,有一次宋太宗“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碰巧这天雨雪交加,天气非常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宣布,派遣“中使”再赐京城“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 “雪中送炭”的典故由此而来,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程门立雪。北宋时期,有一天,学者杨时去拜访程颐(宋朝著名学者)。当时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休息,杨时恭敬地在门外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门外雪又下了有一尺深了。后用这一典故指尊师重道。
。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中说:“邹衍无罪,见拘于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叹,无为陨霜。”唐朝张说《狱箴》中有“匹夫结愤,六月飞霜”,元朝戏曲家关汉卿在其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中为证明窦娥之冤,改编为“”。后常用“”指代冤案。
>5年级上册英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