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充分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了解中国古诗词中同一意象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
    能透过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难成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下的诗情。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科学幻想绘画    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征人尽望乡)
    4、哪个字重读?
    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鱼香肉丝的做法图解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
    (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在这清冷的月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过渡:在大漠如霜的月下,我们感受到李益的思乡之切,不仅李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人都有自己愿意看见的那一片月。对每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来说,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形状,月的表情都不一样,李白同样在峨眉山月夜下歌咏一曲。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无乃尔是过与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颠,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
    3、乘船出门远行,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下风景。诗人内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喜悦、激动)
    教师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稍快、节奏感强,读出一种轻快的感觉。
    4、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人此刻的内心情感却又是复杂的,为什么?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离谱朋友越来越远。“思君不见”体现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
志愿服务工作计划
    朗读指导:“思君不见”读出一种惆怅失望的感觉。
    5、请一位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四、课外古诗词拓展
    《峨眉山月歌》中的月包含了诗人内心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月照出了诗人无尽的思乡愁绪,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几首有关月的诗词,又体现出作者何种情感?
    《虞美人》 李煜__亡国之痛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__对生命历史的慨叹
    《山居秋暝》王维__怡然自得
    《水调歌头》苏轼__美好的祝愿
绝对完美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这种寄托了诗人感情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五、结语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对他保持着温柔的狂热,因为他对每个人都能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