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板书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
 
英语  散文
颜真卿楷书特点 
  欣赏》第二单元赏析示例课文
 
  。学习之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关于母亲的诗歌现代诗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
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各民族的节日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 “鱼咬尾”及 “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心脏急救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二 、聆听乐曲
 
  1. 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 楼 钟 鼓
  002
  (1) 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 “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歌。
  4.学唱主题旋律严咏春
  5.完整欣赏《春江花月夜》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 (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彩。
  “花影层叠”与“月上东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样,又与主题的收束基本相同; 而在收束前,它们的旋律都做了明显的变奏,这种创作手法叫做“换头合尾”。
  这一创作手法在后面的几个段落
 
  音乐里也被采用或者变化地采用。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水深云际 (第三变奏)
  这是一段富于动态的音乐,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乐曲中二胡在低音区奏出浑厚的曲调,忽而琵琶在高音上弹出透明的泛音。刻画了月光映入水中,水天一、云深不知处的壮观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渔歌唱晚 (第四变奏)
  听音乐、思考
  1.音乐给你什么感觉?音乐主要表达些什么?
  2.旋律中间使用了什么颇具特的打击乐器?
  3.音乐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变化?分别描绘了什么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