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一首“清明”绝句》
▲教学目标:
2、 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对古诗进行赏析,初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
▲教学思想设计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不仅学习课文之文本,而且学习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因而从课文文本分析入手,首先进行现代文——文艺评论的阅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而学习课文所展示的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如何展开丰富想象来赏析古诗。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的写法对古诗进行赏析。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读一首诗,就是品味一段历史,就是体验一份哲理,就是感受一种人格。这堂课,我们要来品读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诗——《清明》,做诗者是被称为“小杜”的唐代诗人杜牧。先请同学们来诵读这首诗。
1、出示《清明》绝句,学生自由诵读一分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化村。
2、这首诗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来解释一下这首诗呢?(学生来讲自己对此首诗的理解。自己也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并结合鉴赏词典来解释这首诗)
3、教师鼓励性评价学生的发言,激发兴趣。
我们刚才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好象这首诗已经没有什么疑难的问题了,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很通俗易懂,而且历来的解释也很多,而且基本都统一。那么,其中真得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了,其中有没有我们所忽略的东西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看看对这首诗有什么新的理解?
二、整体阅读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速读第2至第14自然段,了解“说”的顺序。
第二段 清明时节
第三、四段 雨纷纷
第五、六段 路上行人欲断魂
第七段 雨纷纷
第九段 借问酒家何处是
第十、十一、十二段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深入探究,感悟写法。
从课文的第三段开始赏析这首诗,作者赏析这首诗是从何入手的,是一句句分析还是抓住了几个重点的词语?
明确:作者抓住了重点的词语。“纷纷”“断魂”“遥”“杏花村”
(一)研读第2-8自然段。速读第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第2-8自然段具体赏析《清明》诗的前两句,在赏析时,周汝昌先生首先抓住了《清明》绝句中的哪个词对该诗进行赏析的?赏析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方法?
讨论交流:
作者抓住“纷纷”这个关键词语,运用比较法细细辨析“春雨”与夏雨、秋雨、冬雪的不同,引导人们体会清明雨那种“凄迷而又美丽”境界。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
专用基金
比较:
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揭示了清明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2、 在这里,作者认为除了这一层的理解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
明确:不但景凄迷美丽,也是行人在当时环境中孤寂心情的体现。
3、对于这种理解作者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纷纷”不但是写雨也写人的心情呢?
明确:证据就在第二句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断魂”二字。
4、“断魂”是什么意思?出作者对“断魂”的理解。
明确:“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5、为什么人会在春雨中容易“断魂”呢?
明确:因为春雨纷纷,容易使那些感情丰富的人产生联想。景与自己的心情互相交融。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再碰上阴雨绵绵的天气,更加容易使人陷入哀伤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诗的第一、二句是相互结合的。第一句是景而第二句是情。景中有情,情中现景,情景交融。这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特点,一种胜境。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就象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作者对“纷纷”的理解,比较新颖独特,也是大多数读者所没有想到的,一时也很难理解和接受。作者将诗歌前后结合,总体寻依据和理由,使观点更为全面准确,更具有说服了,令人更容易接受。
6、周汝昌先生对“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进行赏析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比较法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
“行人”一词则用比较法从行人特定的情境上加以品味;
“断魂”则从情感、心绪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加以品味。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研读第9-14自然段。
根据第2-8自然段的学法,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讨论题目:
1、第9-14自然段具体赏析《清明》诗的后两句,在赏析时,作者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进行赏析?用了什么手法进行赏析的?
2、赏诗,跟写诗一样,也需要联想和想象。作者是如何在评析中展开想象的?
全班交流,明确:
220磅
1、 抓住“遥指”一词,运用联想法——把动作进行定格处理,将无形化做有形,由抽象的文字化做生动的画面,引导人们想像客人与牧童的问答,体会诗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既然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断魂”的,那么他有没有想到一个排遣的方法呢?
明确:有,那就是古人常用的用酒来消愁。所以就有了第三、四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没有诗人与回答人的对话的声音,完全用一个动作“遥指”来代替,虽无声,但却蕴涵着声,无声胜有声。)
“遥”我们一般的理解是“遥远”,这里作者认为是“遥远”的意思吗?
明确:作者认为不一定就是“遥远”。而是说明一种不远不近,若隐若现。这让人们想到诗人真得能到消愁的地方吗?也许近在咫尺,马上可以寻到解脱,也有可能是“遥不可及”只是一种虚幻。
这个“遥”字之所以这样理解也是由于受到前面两句的影响,同样与前两句诗人的心情结合起来。看似与前二句不着边,但从深层分析,其实,作者是告诉我们二点读诗的方法:一是要挖掘关键词的内涵;二是要把诗句连贯成整体来分析,而不能一句一句地解释,割裂其中的隐秘的联系。
通过这个方法,我也想到了一个字的理解,就是“牧童”,作者为什么偏问“牧童”呢,而不是“儿童”或其他的人呢?我想,用“牧童”一方面与诗的整体和谐,我们知道《清明》描写的是清明时节乡村的情景,所以用“牧童”与整个氛围协调。另一方面从诗人“纷纷”的情绪,“断魂”的忧愁来看,他是希望到派遣之法,而牧童恰好象征了一种与世无争,归隐田间的愿望。而且“牧童”也照应了下面“杏花村”的“村”。下面我们来分析第四个词“杏花村”。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
“杏花村”一般的理解是什么?作者认为应怎样理解?
杏花村——作者认为那应是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庄,那里有一家小酒店正等着雨中行路的客人。是虚名不是实名,就像山水画里的远山,朦胧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就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那样,似有似无,你真得去寻它,可能就不到了,而你无意去寻就有可能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体现了诗人此时那种似有似无的忧愁之情,而正是“纷纷”心情的体现,不同于伤心欲觉,象滂沱大雨似的大悲。也正是对“断魂”这种心情的一种解释。如果没有前面对“纷纷”和“断魂”的理解,我们可以轻易地把“杏花村”理解为是一座村庄的名字,那里有酒家。但“纷纷”和“断魂”告诉我们诗人此时的心情是不明朗的,不确定的,那就不能把“杏花村”简单地理解为村名了。──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运用了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 民间戏曲传统剧目《小放牛》中“用手儿一指……”是联想。《红楼梦》中“在望”的神情应是“遥指”的最好注脚;而“小放牛”的动作则声情并茂,传神鲜活地注释了“牧童遥指”的绝妙意境。接下去,文章写小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剩下的行人之心情、动作、神态的描写全是赏析者的想像;丰富的想像把雨中行路人此时此地此境的心情表达得细致入微,极有艺术感染力。
心如刀割 歌词*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
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三)复习:联想与想象的主要区别何在?联想一般而言有哪些种类?
明确:想象无须触媒;联想则必须有触媒。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
(四)想象与联想在古诗词赏析中的作用何在?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将想象与联想称之为“神思”,作家凭借想象和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超越时间),“视通万里”(超越空间),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古诗词作品,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如能理解作者是怎样凭借想象与联想来描绘生活画面,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阐明人生哲理,那么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作品脉络,更深刻理解作品意蕴。
(五)作者对《清明》一诗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明确:音节十分和谐、圆满;形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六)我们能否总结一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总体特点?
明确:(1)语言简练;(2)生动形象;(3)音韵和谐;(4)想象独特;(5)情感丰富;(6)境界优美。
(七)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赏析古诗词有什么启发?我们能否总结出几个“抓手”?
明确:(1)品味涵咏语言,抓关键词
(2)分析把握修辞,明辨手法
(3)探究作者思路,分析结构
(4)分析情景关系,体味意境
板书
春雨的细而缠绵,凄迷而美丽
(起)清明时节雨纷纷 行人心情的凄迷纷乱马铃薯晚疫病 (景)
↕
(承)路上行人欲断魂买购物 复杂的心情,似有似无 (情)
(转)借问酒家何处有 ↕
虚实结合,意蕴悠长 不确定
(合)牧童遥指杏花村
(起)清明时节雨纷纷 行人心情的凄迷纷乱马铃薯晚疫病 (景)
↕
(承)路上行人欲断魂买购物 复杂的心情,似有似无 (情)
(转)借问酒家何处有 ↕
虚实结合,意蕴悠长 不确定
(合)牧童遥指杏花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