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推手》、《喜福会》看中西文化中的婚姻家庭观的差异
文学0807班 风格的近义词王玥琅 201011120727
[摘要]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文化环境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价值观。本文将从电影《推手》、《喜福会》入手,为大家剖析中西文化中人们不同的婚姻家庭观。
[关键词]《推手》、《喜福会》、中西文化、婚姻家庭观
由李安导演的《推手》是一部反映家庭生活的电影,这部电影以美国儿媳与中国公公之间的矛盾全面反应东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差异。《推手》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有着中西文化冲突的含义,其英文乃曰“pushinghands”。原本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人初次见面,要做的是握手,然而这里却是“推手”。这部电影深刻反映了李安导演对中西文化差异冲突的理解与认识,当然,李安所谓的中西文化冲突并非简单地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制造矛盾,而是以一个中国老父亲的视角来集中展开父子之间、美国儿媳与中国公公之间文化或者思想上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之中深刻反映了在中西文化的影响之下人们不同的婚姻家庭价值观。
电影《喜福会》叙述了四位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女性吴素云、龚琳达、顾映映、
许安梅和她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君、丽娜、薇莉、罗丝(音)之间特有的“爱爱怨怨”,并通过四对母女间的感情冲突淋漓尽致地演绎出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冲突,并且,引起这些巨大的冲突的内在原因除了两代人之间的时代环境不可逾越的代沟之外,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截然不同的婚姻家庭观。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中西文化中不同的的婚姻家庭观在《推手》、《喜福会》这两部电影中具体的体现。
一:个人空间
在美国的一所大房子住着一个因退休而来美国一个月的太极大师朱老,他的儿子朱晓生,他的孙子杰米,以及他的美国儿媳玛莎。影片一开始便给大家呈现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在电脑绞尽脑汁的美国儿媳玛莎和坐在客厅看电视的朱老。他们住在同一所房子里,但是相互之间语言不通,他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一份事,却使得双反都处于不舒服的状态。这两个人在生活方式上,可以说根本没有交集,而两者唯一出现交集的时候也是出现矛盾冲突的时候。朱老先生一直没带耳机看京剧,而媳妇玛莎一直觉得是这个公公影响了她的创作灵感。这是电影《推手》留给我们的最初映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说到底还是由
年关于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家庭生活中个人空间的理解的偏差。在我们中国,情迷六月花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大家都很习惯一大家人住在一个房子里,共同分享家里的一切事物,包括家的空间、家的乐趣。在中国的婚姻家庭里面是比较重视家庭中集体的生活空间而非个人的私人空间。而在西方,人们尊重私人的空间、个人的权利,重视工作效果。西方的社会也是按照个人权利、工作效果设立的。他们觉得就算是家人也不该影响到自己的个人独立空间,他们不习惯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个人空间,就算对方是自己的家人。
其实,在电影《喜福会》中也深刻的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个人空间的不同理解。电影《喜福会》中,四队母女由于对个人空间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矛盾也不少。龚琳达和薇弗莱母女的冲突中西文化在这方面差异的体现。母亲希望通过女儿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女儿的成功为全家人带来荣誉。而女儿偏偏深信“我就是自己”。拒绝母亲的介入。具有超人的象棋天赋薇弗莱终于有一天冲母亲大叫:“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 ”这一切其实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家庭中个人空间的不同理解。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母亲龚琳达觉得女儿的价值应该代表着她所属的那个家庭的体价值,而生活在美国西方文化之下的女儿薇弗莱觉得下象棋是自己个人的事,
是自己私人的自由权利,不该成为除自己之外任何人炫耀的资本,其实这也是西方文化下人们对个人空间的重视。
二:孝的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几乎是中国思想结构的核心,而李安的“父子视角”正是对准了中国传统的孝顺父母思想。这一东方特有的伦理观念,在西方人看来不可理解,甚至十分怪异。因为他们的父辈与子辈之间不存在孝顺观念,在孩子成人后便基本上脱离了抚养或者赡养的关系;孩子独立生存,而父辈也自食其力。老人无人照顾,则由国家来抚养。于是在电影《推手》中,晓生的美国妻子玛莎接受晓生父亲住在自己屋中是多么的勉强,而在饮食起居等具体细节上也都是格格不入,这体现了中西方家庭文化中对“孝”的不同理解。
张飞使计谋歇后语 在电影《推手》中,美国媳妇玛莎无法理解晓生为什么不送父亲来老人公寓。老人有这么重要吗?她觉得这个老头的到来影响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她不明白这个老人为什么一定要和他们住在一起。晓生是一个中国人,在他的心中存在中国文化和思想,这个清楚表现在一次朱老先生逛街迷路了,他着急起来了还向玛莎发脾气,推东西,喝酒。他还是想送父亲到老年公寓但是看到父亲对死去母亲的思念时,他还是觉得自己要有责任,认为对父
亲要尽赡养的孝道,但是深受美国文化熏陶的他最终还是决定送自己的父亲去老年公寓。
对“孝”的不同理解同样体现在电影《喜福会》中,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母亲希望女儿们能像自己在中国时一样尊从长辈,她们认为安排女儿的生活,塑造女儿的思想是自己的权力,女儿必须服从。但美国的文化背景并不支持母亲的告诫、指导和示范,所有这些并不能被土生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理解。她们怨恨和曲解母亲“怪异”的中国式行为方式和信仰,她们并不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孝”。小说中,吴素云为女儿精美设计的未来是做一名钢琴演奏家,并深信她有这天分,可君生长在美国,她并不认为一定要听从家长的摆布,在她看来,母亲的家长制是侵权性的,绝对不能容忍。为了挫败母亲“愚蠢的傲气”,她故意在练习时偷懒、表演时出丑,让母亲丢脸。并且。打定主意,再也不听她摆布了,并说“我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
中国文化提倡尊老,子女孝顺父母,这种文化传统的内容包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依礼而行之,侍奉父母;父母死后祭拜供奉;繁衍后代。延续香火;家庭权力集中于家长,子女对家长绝对服从,而父辈和子辈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现象在中国是十分常见的,比如四世同堂云冈石窟简介。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和子女在成家以后独立出去,父母永远不会再和子女同住一室。
三:爱的表达
不同的地区人们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中国中,人们从幼年开始就耳濡目染,渐渐学会察育观。交流时,无需把话讲明,彼此就能心领神会、应对自如。在这种文化中。直白的解释往往意味着说者认为听者木讷而不通世故、无法与之达到默契。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多地依赖语育而非行为来传递信息。因此,他们尊重和信赖那些语言丰富、能够清晰得体表达自己意愿的人,而被中国人当成美德的“少言寡语”,往往被美国人认为是能力欠缺或是阴险狡诈,难以捉摸。
在电影《推手》中,老朱对于儿媳的不满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退让和忍耐典型的中国人际方式,成为老朱面对异国文化的处理态度,对于异国的老伴陈太太老朱表现出渴望能跟陈太太聊天,不到陈太太的时候,朱老先生外表上却并不说什么几乎平静打坐,但实际上确实一直在等着陈太太的电话。老朱的儿子晓生,在面对父亲与媳妇之间的矛盾时他选择中国式的相对沉默少言的态势去处理。同是中国人的陈太太在与老朱一家聚会时心里一直有事,但是却一直放在心里不说,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表达爱时相对隐晦的方式。
在电影《喜福会》中也体现出了中西方人们表达爱时不同的方式。小说中龚琳达和吴素云
的一段精彩对话就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特点。“薇弗莱整天只顾着下棋,我可忙坏了。每天,就光擦拭她捧回来的那些奖杯,就够我忙的了。你真有福气,你可没这种烦心事。”对于龚琳达的夸耀,吴素云心里自然明白,便也高高地耸起双肩,以一种得意的无来说:“我可比你还要心烦呢。我们的精美,满耳只有音乐,叫她洗盘子,你叫哑了嗓子她也听不见。有啥办法,她天生这样一副对音乐失魂落魄的模样。”在此,她们心照不宣地运用了“中国式的谦虚”,表达了自己炫耀女儿的本意。可当龚琳达把这种技巧运用到与欧美血统的美国人的对话中时,竟闹出了笑话:薇弗莱的男朋友里奇初次到她家做客,龚琳达端上她拿手的清蒸排骨和腌菜,这本来是她的精心之作。尝了一小口后,她便故意谦虚地抱怨:“哎呀,这菜不够成,淡而无味。”她不满地摇摇头,“简直无法人口。”这从来是龚家的惯例:先吃上一口,然后称赞一番妈妈的手艺。但这次未等大家开口。里奇便说道:“它所需要的就是加点酱油。”于是,在妈妈恐怖的注视下,一注黑液体倒进了排骨。 正如君所言:“我和妈妈从来没有真正地互相理解过,我们翻译着彼此的意思。我似乎总不能完全听懂妈妈的话,而妈妈却总能在我的话中听出弦外之音。”
通过电影《推手》和《喜福会》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中人们的婚姻家庭感念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无需回避的。但是,在电影的最后玛莎最终理解了晓生对
朱老的重要性,君也回到了中国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两个,中西文化到了文化的切合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不同的文化之间尽管有着不可避免的冲撞,也未尝不可以共存和兼容,只要有爱;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
以上便是我对电影《推手》、《喜福会》中中西方不同的婚姻家庭观的一些看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