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美之间做客与待客的区别
作者:闫文英
新课改>糖醋白菜来源:《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4年第11期
江小白广告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跨文化交流变得日趋频繁。本文介绍了中美之间在做客待客方面的一系列差异,比如做客的时间概念、用餐时的气氛、主人对客人的招待以及人们对待奉承赞美的态度等等,通过对比,借助Hofstede的价值范畴和Hall的高低语境理论,从而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层次分析,旨在透过交流现象得出文化中的差异。最后,文章给出了一些缩小差距、弥合鸿沟,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 交际方式 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0-098-01
号的多音字
        一、引言
        当今世界因为经济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跨文化交际也更为频繁,然而,交际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很多尴尬、误解,甚至冲突。而所有这些都起源于文化差
诚信承诺书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从这一方面讲,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避免误会和冲突。
        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做客和待客也很常见,然而,因为地域、习俗、信仰和文化的差异,在具体的交际方式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笔者就此问题在以下做出了详细论述。
        二、中美做客和待客中的差异
        (一)时间观念
        人类学家霍尔把不同文化模式中的时间观念划分为单时制和多时制。单向时间制重视计划、安排,强调时间的固定和单一性,认为事情应该有序安排,严格执行。而多向时间制重视灵活、随机,强调时间的发散性,认为很多事情可以同时出现,不必受日程和计划的制约。
        西方人倾向于单向时间制,强调在特定时间做特定的事情,因此做事严谨,讲究计划,而中国人更趋向多向时间制,善于同时计划和进行多件事,活动常因具体环境随机决
入秋的诗句定。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西方人宴请时,习惯提前预约,主人会定好精确时间,如:周六晚上七点。一旦定好时间,不会轻易改动,客人们会依据约定的时间提前安排各自事宜;而在中国,人们不讲究预约,即使例行,时间上也相对模糊,比如“周末”,临近再具体到“周六晚上”,客人会根据常识来判断,在合理的时间登门。而在中国,不打招呼的临时拜访、顺路探望也是可行的,而在美国,此举会打乱别人的计划,造成对方的困扰,因此是极其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