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心理咨询中国化的必要性
关于文化的概念界定有很多,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人的有意识活动,主动地改变自然物;二是自然物在人的活动作用下改变了面貌和秩序,变成了“文化物”;三是文化与人相互界定、互为前提、相互建构。可以说,文化的意义由人的心理活动赋予,同时又制约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学者们从文化内涵与社会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发现个体的动机兴趣、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二者的差异导致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心理活动上呈现出各自旗帜鲜明甚至是迥然不同的特点。正如香港着名心理学家彭迈克所说:“心理学不幸是西方人创建的,结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了太多的变态心理和个性行为。如果心理学是由中国人创建的,那么它一定是一门强调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科。”西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之上,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要求中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必须走中国化的道路。
一、价值取向的差异
远日点是几月与欧洲的长期分散、混乱不同,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统一、有序的状态中。在“大一统”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中,中国人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认为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个人应该与集体保持一致,集体意志高于个人意志。而西方则推崇个人主义,更重视个人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前提。在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下,中国人在观念上认为个人是微不足道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情绪上压抑自己,不在他人面前轻易表露情感;行为上遵守体的规范,追求共性。在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下,西方人在观念上认为个人应该追求自由和民主;情绪上主张表达情绪,不压抑情绪;行为上强调个性,追求标新立异。
价值观的不同造成中西方心理行为的差异,这一差异势必对心理咨询产生影响。西方人注重自我,心理问题中错误的认知通常体现在自我概念方面。在许多西方咨询案例中,来访者较多表达出内在价值的缺失以及对自己的失望和自责,如来访者称:“我对自己失望透顶”,“我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因而,在西方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强调来访者内在自我认知的重新建构,如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都是以建立合理认知,获得自我同一性为目标。而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国人通常较为注重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追求外在价值和外在自我,较为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中国来访者心理问
题的错误认知通常体现在对自我和他人关系方面。中国的来访者较多表达出外在价值丧失的焦虑。如来访者称:“我觉得别人不喜欢我,我很烦恼。”“我觉得自己辜负了家人的期望,感觉很难过。”这些描述在西方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在集体主义文化之下,心理咨询一味追求自我认知的建构,无疑困难重重。因而,中国化的心理咨询应该更加注重集体氛围对来访者的影响,将对外在环境的改变与自我认知的调节结合起来。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模式存在着差异,我国学者从分析中国人思维的特性入手,通过对3000多被试的数据分析,确定了中国人思维的三个维度:联系性、变化性和矛盾性。从这三个维度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模式上有着天壤之别,中国人具有辩证综合的思维模式,而西方人具有逻辑分析的思维模式。
家庭梦想
首先在矛盾性方面。中国人认为事物本身存在相互矛盾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矛盾观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道教学说中阴阳对立转换理论体现了矛盾观点,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矛盾观点有所呼应和发扬。在矛盾观点下,中国人通常采取辩证的思维模式,承认矛盾的对立统一,倾向于采取中庸的处理方式。与此相反,
西方人看待事物具有鲜明的立场,难以容忍不同因素的对立统一。例如,给美国人看两个矛盾信息,如果把这两个矛盾信息单独呈现,对某个信息的偏好实际上较小。但是如果把这两个矛盾信息一起呈现,对这个信息的偏好会增大。即,如果美国人相信一个东西,看到反面信息后反而会更相信。可是中国人不同,中国人喜欢折中,原来相信的信息,看到反面信息之后会减弱相信的程度。
其次在联系性方面,中国人认为每个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而非孤立存在,而西方人则更加注重事物本身。一方面,中国人注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西方人则注重事物的本质属性。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跨文化实验:给被试看两张图,第一张是鸡,第二张是草,然后提问牛应该是和草在一起还是应该和鸡在一起。结果中国人倾向于选择草,而美国人倾向于选择鸡。这表明中国人按照关系来分类,而美国人按照本质属性来分类。另一方面,中国人在看待事物时注重事物的背景,而西方人则注重事物本身。有人做过一项实验,让中国围棋选手和美国围棋选手与同一等级的计算机选手比赛,先是使用传统方形棋盘,然后换成菱形棋盘。结果换了棋盘之后,中国选手的成绩有了明显的下滑,而美国选手几乎没有影响。之后,研究者在中美国际象棋选手中做了同样的研究,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再次是变化性。中国人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而美国人认为事物是确定的、不变的。例如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杀了老师、同学6人,震惊了美国和中国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项研究:假设所有条件相同,把地点移到中国,卢刚会不会杀人?结果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卢刚在中国也会做出同样疯狂的行为,认为这是由他的本性决定的;而绝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卢刚在国内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认为他做出的这一举动与他的所处的环境和经历密不可分。为了避免偏袒本国,研究者了一个类似的美国杀手,问了同样的问题,仍然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条码申请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具有水的特性。水无形无状,同时也包容万物;水利万物而不争,同时也可以冲破一切,这也体现了中国人辩证综合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的思想会像水一样具有包容性、变化性、适应性。因此,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国人辩证综合思维的优势,激发来访者对心理问题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引导来访者认识到矛盾的对立统一,促使来访者实现矛盾向对立面转换,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三、伦理道德的差异
道德是一定社会规范的总和,反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深层
次的文化范畴。西方基督文化主张二元的宇宙观,认为人和外部世界是割裂开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每个人是独立于自然、社会、他人之外的。而中国儒家文化主张一元的宇宙观,认为人和外部世界是统一、和谐的,即“天人合一”。中西方的伦理道德也因此产生差异。
从伦理道德的目的与追求来看,西方重契约和功利,中国重人伦和道义。基督文明中的道德以个人为本位,体现出平等契约的实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体现了一种契约关系,甚至人和神的关系也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以上帝的名义”是为了来世的天堂,救赎论就突出地反应这一点。与此相反,中国的伦理道德以体为本位,追求人伦,注重天、国、家、人一体的秩序与礼仪。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子”的“五教”到以“忠”、“孝”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宗法伦理体系,再到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友关系的“三纲五常”,无不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儒家把追求伦理作为最高的价值原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存天理,灭人欲”等都体现了儒家重义轻利的道德追求。
从伦理道德的出发点与实现途径来看,西方持“性恶论”,主张道德教育,强调理智的思辨
与论证;中国持“性善论”,主张道德修养,强调情感的体验与领悟。在基督教的“原罪说”影响下,西方伦理道德强调道德教育,认为人人生来有罪,因而要听取神的训示。道德教育的方式是从现实的角度进行论证。中国儒家思想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主张通过内省的方式来加强道德修养,君子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道德修养的方式是一种自身的体验和领悟,在道德判断时把别人当作自己来对待,将心比心,即孔子提出的“推己及人”。
电脑一体机推荐改革开放之后,世界多元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契约与人伦、功利与道义、竞争与中庸的碰撞必然带来心理冲突。西方心理咨询体系建立在其伦理道德基础之上,因而在解决由伦理道德冲突引起的心理问题时,完全照搬西方心理咨询模式,忽视中国几千年伦理道德体系的影响,无疑不利于心理咨询发挥成效。因此,中国化的心理咨询应该立足于中国伦理道德的现实,充分运用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转换中西伦理道德冲突带来的心理矛盾,让来访者变得更加有适应性。
四、表达方式的差异
卷上珠帘总不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为人所津津乐道。例如一个外国人称赞一个中国人的妻子长得漂亮,中国人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外国人回应说:“眼睛漂亮,嘴也漂亮。”这表明西方人在表达时直接明确,而中国人则含蓄委婉。近期很流行的网络语言“元芳,你怎么看?”也表明中国人即使对于不言而喻的事情,也会委婉地表达。究其原因,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以自我利益需求为导向,因而会直接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中国人推崇集体主义,遵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秩序,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使有了基本的利益需求,也要以他人、集体利益为先,这就导致中国人习惯于隐藏个人的利益需求,尽量避免让他人察觉到自己的感受和主张。在心理咨询中,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会使中国的来访者不愿意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利于咨询师了解来访者。因此,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应针对中国人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发展契合中国人思维特性、行为习惯的鼓励、引导技术。
银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