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燃爆竹的来历
春节燃爆竹的来历
据说鞭炮起源于爆竹。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以前
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请你像我这样做
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
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
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
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持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
多国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个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汉族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孔子周游列国
春节燃爆竹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跑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
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未黑就早早
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
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儿平安无事。
还有几个小孩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
“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
们就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宅气膨胀,竹腔
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就是“爆竹”的由来。
在中国人的观点中,过年是和放鞭炮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每年刚
进腊月,街巷中就开始有零零落落的鞭炮声响起,预示着一年中最欢
乐的节日春节即将到来,也预示着寒冬将逝。过年前日子越来越近,
黄林捷四处的鞭炮声也越来越稠密,但是不到除夕,鞭炮是不能恣意地成串
燃放的,只能单个地拆着放。孩子们所以觉得等待过年的日子来得特
指标生别慢。到了除夕,孩子们则早已迫不及待地将长长的鞭炮串取出,捆
绑在高高的竹竿上,随即是一阵阵急骤的噼啪声划破幽幽夜空。当午
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
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
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
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潮。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
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
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据说是各处进贡之物,说话之间,外面一
的放了又放。又有很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能够看到旧时新春
燃放烟花的盛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