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 司马光
1、 作者介绍
字号 | 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追赠温国公,谥文正。 | |
生平 | 1.童年: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2.自幼颖慧,勤于攻读,仁宗 宝元元年(公元一○三八年)中进士。 3.神宗时,因批评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洛阳(今河南省 洛阳市),编撰资治通鉴。 4.元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ㄧㄝˋ)兼门下侍郎,尽废新法,恢复旧制。为相八个月病卒。死后,旧派排挤新派,终致酿成了新旧党争,祸及于国家。 | |
地位 |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 |
史学成就 | 司马光看到当时没有一部比较简明完整的通史,使学习历史的人感到很困难;同时也为了给帝王提供历史借鉴,他便决心动手编一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进资治通鉴表)的史书。司马光以个人的力量,在治平三年(公元一○六六年),写出一部八卷本的通志,献给宋英宗。爱好稽古的宋英宗看了,十分高兴,设置编修局,让司马光自选合作编纂人员,继续撰写通志。就在支持司马光续书事后第二年正月,宋英宗病死了。宋英宗的长子赵顼(宋神宗)继位,支持司马光续修,取意“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将通志赐名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主要助手前后有刘恕、刘攽、范祖禹,这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此外,其子司马康也为此工作十余年。资治通鉴的编写是非常认真的,先由司马光写出提纲,包括总纲与每年的细纲。助手再根据提纲排比材料,按年月日列出“丛目”,然后逐条考辨整理材料,写成“长编”,原则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最后,由司马光删削定稿,并写史论。这部史书凝聚了集体的心血,既有丰富的史料,又有始终一贯的体制与风格,言必有据,文字精鍊。 | |
轶事 | 恪守诚道, 不说假话 | 司马池对儿子的教育非常尽心、严格。司马光五、六岁时,拿青胡桃要剥皮,剥不掉。走后,一女仆用开水一烫,皮就脱了。当回来,看见司马光在吃胡桃,便问司马光,司马光说是他自己剥掉的。偏巧,女仆给胡桃脱皮时,司马光父亲看见了,一听儿子说谎,马上变了脸,严厉训斥,说:“小孩子怎么可以撒谎!”这件事让司马光印象极深,从此终身“不妄语”,恪守“诚”道,成为“脚踏实地之人”。很多年后,刘安世问他做人最要紧的是什么,他只回答一个“诚”字。安世又问“诚”从哪里做起,他说:“从不说假话开始。” |
宅心仁厚 | 司马光闲居洛阳时,有一天吩咐一老兵把他骑的马牵到市场上卖了。老兵临走时,司马光叮咛道:“这匹马曾犯有肺病,有人买马时,要据实告诉人家。”老兵私下里笑他是笨伯,却不知他对人诚实的用心。 | |
不吝名分 | 司马光有个仆人,称呼主人为“君实秀才”,其实司马光早已是宰相了,仆人却一直不改口。苏轼来作客时听到了,私下里教那个仆人改口称主人“君实相公”(相公为宰相的敬称)。仆人改换称呼后,司马光问他为什么要改称呼?仆人回答说:“苏学士教我的。”司马光叹了口气说:“吾素来不吝名分,我的仆从,竟被苏东坡教坏了!” | |
司马入地 | 司马光平日生活俭朴,不贪财好利,一辈子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普通饭菜。司马光在洛阳时,所居仅能避风雨,极为简陋,曾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建造的宅第极为奢侈,中堂起屋三层,最上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取材自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 | |
2、 国学概要
(1) 史书的体例
1.依写作体裁分
纪传体 | |
编年体 | 以年代先后为主,依照时间顺序编排,是中国史书刚开始常采用的体例。 |
纪事 本末体 | 以事件为主,南宋 袁枢首创,其读资治通鉴,分事立目,共记二百三十九事,钞辑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梁启超说:“盖纪传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 |
国别体 | |
2.依所采时代分
通 史 | 指记述由远古或较早时代到作者之时代历史的史书,以时间为主线,连贯地叙述各个时代的一种记史方式。史记为第一本通史,也是开创通史体例的先端。史记所记年代起自黄帝,终于汉武帝,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卷。 |
断代史 | 指只记载某一段时代历史的史书。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史书都是断代史,班固的汉书开启中国正史的写作方式,此后大部分史书都是断代史,如后汉书、晋书等。汉书起自汉高祖,终于王莽,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中,由纪、表、志、传四个部分组成。 |
(二)资治通鉴
作者 | 北宋 司马光主撰;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助撰。 |
编纂 | 1.资治通鉴之作,先采辑史料,然后草成丛目,纂成长编,再由司马光抉择取舍,成为定本。 2.所采之书,除正史之外,杂史多至三百二十二种。 |
内容 | 1.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历十二代,贯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 2.是书追叙前事,始于智伯求地,其意在接续左氏传。 |
卷数 | 凡二百九十四卷,历十九年而成。 |
命名 | 书成,神宗特重之,以为鉴于往事,有资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
体例 | 编年体、通史。 |
批评 | 1.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司马光语) 2.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最为体大思精之作。 |
注疏 | 以元 胡三省注为最佳。 |
(三)史记与资治通鉴
史记 | 资治通鉴 | |
异名 | 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等,“史记”本为史书通称,魏 晋后为此书之专称 | 怎么丰胸通鉴 |
体例 | 纪传体、通史 | 编年体、通史 |
年代 | 起自黄帝,终于汉武帝 太初年间,共约二千五百年 | 起自战国,终于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
撰者 | 司马迁 | 司马光主撰,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助撰 |
历史内涵或史观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宋神宗言“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费时 | 十九年 | |
史评 | 于叙事之后附黑眼圈手术太史公曰,评论人物史事 | 于叙事之后,皆有附论,以评论史事 |
价值 爱国手抄报图片 | ‧纪传体之祖,纪传体之体例为后世正史所传承 ‧通史之祖 ‧最著名之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优秀的文学著作,金圣叹列为六才子书之一。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继春秋之后,为编年体史学巨著 |
(四)文体简介—家训:
家训,就是某一家庭或家族中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夫辈对妻辈所做的训示、教诫。按内容而言,可分为如下几类:
1. 家规:是指将家族成员所应遵守的事项,以规条的形式列出,对家族的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如元代 郑太和 郑氏规范、清代 孙其逢 孝友堂家规等。
2. 家传:是指将家族成员日常起居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仪式作为训诫事项,对家族成员一 般也具有强制性。如宋代 司马光 涑水家仪、朱熹 家礼等。
3. 家教:主要重视对家庭成员的劝诫,基本上没有强制性。如南北朝 颜之推 颜氏家训、清代 朱用纯 治家格言等。
3、 课文深究
(1) 内容分析
俭奢对比,二元观点 | 司马光喝绿茶有什么好处以二元观点论述,谈“俭朴”及其对立观点“奢侈”,引用名言,列举了包含作者自身在内的大量事例,说明何以俭为美德的道理;引用名言,列举事例,铺陈奢侈的弊端,行文之间兼含批判当世奢靡之风。 |
层层推进,结构谨严 | 从结构上说,文章开头由清白家风说到自己以俭素为美,然后引圣人之训,表明批判“今人”奢靡之风的态度,为第一层;然后从自己的父亲在世时的朴素作风与当世颓弊风俗对比,以此训子,为第二层;接下来举本朝几位高官崇尚节俭的言行,阐述居高位者须崇俭以教子孙的道理,为第三层;由此专从道理上阐明俭之利、侈之弊,为第四层;最后举古今七例证明上一层的论点,并要求儿子将此训传于子孙,与全文开头的世代清白家风相承呼应,条理顺畅,步步推进,结构严谨。 |
以己为例,现身说法 | 第一段以自己为例,引出论点,现身说法,追述家风,并从自己的个性谈起,自幼及长,即使中第亦不改俭朴本性,以期勉其子绍述家风。 |
人我对比,今昔映衬 | 第二段以“众人(皆以奢靡为荣)”与“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对比,引孔子之言,揭示作者“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第三段开头尖锐地指出“近岁风俗尤为侈靡”,并举两个小例子为证—“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接着把“昔”(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牧判官……)、“今”(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士大夫请客的情形作对比,藉过去俭朴之风来反衬今日奢靡之风的不当。最后以沉痛的反诘句“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指出为官者虽无法禁止这种不好的社会风气,但至少不该随波逐流,助长奢靡之风。 |
俭可立德,奢致败家 | *因俭立德者: 1. 春秋 正考父:饘粥以餬口,其后必有达人。 2. 春秋 季文子: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 3. 北宋 李文靖:治居第,厅事前仅容旋马。 4. 北宋 鲁宗道:家无器皿、肴、果款客。 5. 北宋 张文节:自奉俭约。 *奢致败家者 1. 春秋 管仲:镂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 2. 春秋 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其子以富得罪出亡。 3. 西晋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4. 西晋 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5. 北宋 寇准:豪侈冠一时,子孙多穷困。 |
余旭遗体照片 |
(2) 写作技巧
多方举例,详略有致 | 第一段以自己为例,引出论点,意在现身说法。第三段以父亲为例,突出“近代风俗颓敝”的严重程度。第四段列举近代位居显要的先贤注重节俭的典范,从正面论证,使儿孙知所遵循。但三例各有重点:李文靖谈居住之考量,鲁宗道是有关饮食的节约,张文节强调富贵与生命难以掌握,治家宜深谋远虑。叙述事例,有详有略,大抵采近详远略的手法。作者自身和父亲,近代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的例子写得详细,其他例子则简略。 |
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 作者与儿论述俭德,说服儿子相信俭德的重要,因此行文重视思考逻辑,以清晰的条例让儿子能掌握父亲的思想观点,例如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先谈自己的家风,自己从小倾向俭仆,以俭朴为美,而后谈自己的父亲,如何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而及儿子或许耳闻的近代前贤李文靖、鲁宗道与张文节,最后再及更久远的时代。又如第六段举七个例子,其中正考父和季文子为正面的例子,后五例是反面的例子,都说明奢华必自败的道理,不仅依时代先后,更就境遇之凄惨程度铺排:管仲奢华,仅受孔子鄙薄,并无后患;公叔文子之子因富得罪逃亡;何曾祸及子孙,至孙倾家荡产;石崇丧生,全家皆命丧黄泉;寇准为近代人,则不忍苛责,点到为止。 |
以论点发端,引领文意 | 作者喜以论点发端,再引论证证实自己的论点,例如第一段:“吾性不喜华靡”即主要观点,其后以乳儿时代不爱金银华美之服与“闻喜宴”独不戴花证实。第二段“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为主要论点,接着引用孔子之言证实自己的观点。第三段“近岁风俗尤为侈靡”,其后则举士大夫宴客之费心张罗为例说明。第五段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为其主句,其后则就君子与小人论述俭与侈与道德的关系,为其观点之论据。 |
对比鲜明,凸显主题 | “对比法”可以造成文字张力,透过相互的比较、衬托,发挥抑扬顿挫的功能,以彰显主题。从思路上说,文章开头由清白家风说到自己以俭素为美,然后引圣人之训,批判“今人”奢靡之风的态度,为人我对比。然后从自己的父亲在世时士大夫的朴素作风与当世奢侈风俗对比以训子,为今昔对比。引御孙曰专从道理上阐明俭之利、侈之弊,为俭、奢对比。最后举古今七例证明上一层的论点,又是俭与奢的对比。透过鲜明的对比,充分传达戒奢崇俭的论旨。兹详列如下: 1.人我对比 正例—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反例—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2.今昔对比 正例— 先父时代士大夫宴客俭约,会数礼勤,物薄情厚 日文输入 反例—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士大夫宴客多方张罗,常数月营聚,无不随俗奢靡 3.“俭以成德,侈则败家”论理对比 正例— 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 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反例—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 求妄用,败家丧身 4.“因俭成名,以侈致败”事例对比(见前内容分析) |
4、 成语集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