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东北望 一片白云飞
作者:***
来源:《理财·收藏版》2022年第06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龙门山与香山东西相对,伊河在两座山间流淌,唐代诗人白居易赞其:“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自北魏至宋代400余年间,古代匠师以鬼斧神工的技艺创造了今天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龙门石窟存有洞窟2300余座、造像10万余尊,还有各代碑刻题记2800余品,30余万字,其中700余品刻有纪年,为我们研究历史、宗教、书法、艺术等留下了宝贵资料(图1)。
        在龙门石窟众多碑刻题记中,有一通考古发掘出土的《题龙门奉先寺》石碑(图2)。它通高96厘米,宽143.5厘米,上部厚24厘米,下部厚19厘米,材質为石灰岩。碑阳处阴刻行楷体书法13行,共107字,自右向左分为题目、署名、诗文、注语、题跋、款识六部分,全文内容如下:
        题龙门奉先寺
        河东节度使 守太尉 潞国公 文彦博
        伊叟已先至 兴师犹未归
        临高东北望 一片白云飞
        门人云 师不久自魏归
        元丰三年十月十三日 殿中丞陈安民 明素大师 陈宗应 三嵁主从并同至
        元丰四年九月望日 传戒副主持赐紫法晏立
        化主僧惠然同立 张士宁刊
        题目内容为“题龙门奉先寺”。这里提到的“奉先寺”,是北宋时期位于龙门石窟一带的佛教寺院。
        署名内容为“河东节度使 守太尉 潞国公文彦博”。“河东”指的是今天山西一带。“节度使”是官职名称。“守”指暂时署理职务。“太尉”也是官职名,指国家最高军事长官。“潞”是地名(今山西长治市一带)。“潞国公”是北宋名臣文彦博的封号。
皖南医学院是几本
坐月子可以洗头发吗        诗文内容为“伊叟已先至 兴师犹未归 临高东北望 一片白云飞”。这首诗创作于元丰三年十月,当时正是文彦博任职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后改判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之时,被收录于文彦博的《潞公文集》,题目为《题龙门奉先寺兴禅师房》。“伊叟”是文彦博的号。“兴师”指北宋时期龙门奉先寺中的一位高僧。
海魔        注语内容为“门人云 师不久自魏归”。“门人”是指兴师的弟子。“魏”应是指北宋时期的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东周时期这里曾是魏国的国都。
        题跋内容为“元丰三年十月十三日 殿中丞陈安民 明素大师 陈宗应 三嵁主从并同至”。“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陈安民”,字子惠,是文彦博的妻弟,北宋熙宁和元丰年间任殿中丞一职。“三嵁”是指陈安民、明素大师、陈宗应三人。
        款识内容为“元丰四年九月望日 传戒副主持赐紫法晏立 化主僧惠然同立 张士宁刊”。“元丰四年”即公元1081年。“望日”是指夏历(农历)每月的月中。“赐紫”是古代一种朝服制度,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紫衣,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曾经下诏:“三品以上,大科绸绫及罗,其紫,饰用玉。”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诏:“于是三品以上服紫。”武则天执政后,朝廷开始向僧人赐紫袈裟。《旧唐书》中记载:“怀义与法明等九
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裟、银龟袋。”到了北宋时期,统治者依然采用这种赐紫制度,当时赐紫僧人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胶片照片
        通过这件石碑的内容可知,元丰三年十月十三日,文彦博与陈安民、明素大师、陈宗应相约到洛阳龙门奉先寺拜访高僧兴师,文彦博提前到达约定地点,不久后另外三人如约而至,遗憾的是此时兴师正在云游,并不在寺院内,他的弟子对文彦博等一行四人说:“兴师不久之后就会从魏地回来了。”四人离开后登上一片高地,向东北方远眺,文彦博有感而发,创作了《题龙门奉先寺兴禅师房》,诗中借用白云在天空中飘过,表达了当时内心的感怀。
        文彦博等一行四人中,既有达官贵人,也有佛释高僧,他们到访龙门奉先寺,拜谒高僧兴师,使寺院蓬荜生辉。四人中尤其是文彦博,一生四次主政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好事,十分受人尊敬。因此第二年,也就是元丰四年九月,在当时奉先寺副主持法晏与化主僧惠然的主持之下,由张士宁将文彦博的诗作与事情经过镌刻于碑。
        在今天的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南部,有一个名为“奉先寺”的大型窟龛(图3 、图4),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的,窟龛中雕凿了九尊雄浑恢宏的大型造像,其中卢舍那大佛以精湛的雕刻技术而备受瞩目,难道这座窟龛就是碑刻中提到的“奉先寺”吗?
        在卢舍那大佛莲花座上镌刻了两处碑文,题目为《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
记》(以下简称《大卢舍那像龛记》),其中一处是唐高宗时期刊刻的,如今已经漫漶不清,另外一处是唐玄宗时期刊刻的。有观点认为,由于唐高宗时期的题记残缺不全,所以唐玄宗时期在大佛莲花座的另外一侧进行了补刻。
        根据碑文内容可知,今天被称为“奉先寺”的这座大型窟龛,其实在唐代名为“大卢舍那像龛”。那么,文彦博《题龙门奉先寺》石碑上提到的“奉先寺”究竟在哪里?它与今天被称为“奉先寺”的这座窟龛有什么联系呢?
        据《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卅日毕功”“咸亨三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捐脂粉钱两万贯”。由此可知,卢舍那大像龛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完工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在咸亨三年(672年),武则天为修建卢舍那大像龛捐出脂粉钱两万贯。从中可以看出,卢舍那大像龛工程浩大、所费不赀,因此保养与维护自然必不可少。
        据《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调露元年(679年)己卯八月十五日,奉敕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由此可知,唐代调露元年,在龙门石窟西山南麓修建了一座皇家寺院,作为供养寺院使用,这就是大奉先寺,它承担着卢舍那大像龛日常保养与维护工作。可是不久之后,这座寺院就被伊河洪水冲毁,仅仅存在了40余年。《旧唐书·五行志》中记载:“十年二月四日,伊水泛涨,毁都城南龙门天竺寺、奉先寺。”这里所说的“十年”,指的是开元十年(722年)。
        同年十二月五日,唐玄宗下令将唐高宗时期修建的大奉先寺与龙华寺合并,合称“奉先寺”。据《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敕旨:龙华寺宜合作奉先寺。开元十年十二月五日。”唐玄宗新建的这座奉先寺为木质结构,兴盛于唐宋时期,废弃于元代末年,在当时的规模相当宏大。
值得看的电影扫雷游戏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