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洛阳所辖乡之名称方位考
男生的手
杨向飞
【摘 要】与隋唐时期相比,北宋时期洛阳周边所辖之乡数量大大减少.《太平寰宇记》记载洛阳有七乡之数,但不言七乡具体名称.根据出土墓志及传世文献的记载,可以考证出北宋时期洛阳所辖的乡数、乡名及方位,以补史载之阙.
【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7)003
夜巴黎伴奏【总页数】简爱好段6页(P8-12,51)
【关键词】北宋;洛阳;乡;方位
【作 者】杨向飞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 41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经期便秘K207.8
在北宋时期,洛阳城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河南县,一是洛阳县。河南县和洛阳县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河南之名,宋代惟属洛阳一郡”[1](P1483)。隋唐时期,河南府所在地河南县是西周初年周公所营建的成周;洛阳县所在地是周王城洛邑。“周武王克商,定鼎于郏鄏,成王卜涧水东、瀍水西而作洛邑,谓之王城,今皇城是也;又卜瀍水东而作下都,以迁商顽民,谓之成周,今洛阳故城是也。”[2](P77)在城内两县大致以长夏门街为分界线,以西为河南县,以东为洛阳县。城北分界线大致为今马坡村到杨凹村再到小梁村的连线[3](P141);城南由于资料匮乏,具体分界尚不明确。而在北宋时期,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洛阳城不断向西发展,两县城外分界线大大往西南移动,大致以唐代金谷乡的南界为分界。河南县除所辖洛苑乡一部分之外,其他乡均位于洛河以南。可见,北宋两县分界已与洛河的走向一致,洛河北为洛阳县,南为河南县,洛河基本上成了两县的天然分界线。
北宋洛阳因隋唐之旧,城址变化不大,但周边所辖之乡的数量却大大减少,《太平寰宇记》
中秋放假通知范文载:“(河南县)旧管四十乡,今四乡五十坊”;“(洛阳县)旧三十乡,今三乡四十三坊”[4](P29)。《元丰九域志》也记载河南县辖四乡[5](P4)。当比较可信。洛阳所辖之乡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是洛阳政治地位的下降。唐、五代时期,洛阳在比较长时期内都是国家首都;而北宋时期,洛阳仅为陪都,所辖之行政单位没有必要过于庞大,因此周边之乡相继被裁撤,或合并或划归他县管辖。
由于传世文献阙载,北宋洛阳四郊具体乡名及大致方位不得而知。20世纪以来,洛阳地区出土了大量北宋墓志,出土地点大多比较明确,而且很多墓志中记载有当时埋葬的具体地点,这就为我们考察当时乡名、方位提供了重要线索。
《太平寰宇记》中所言“旧管”盖指隋唐而言,学者考证出隋代洛阳乡名凡35[6],唐代46[7],虽距70之数尚远,但也为我们研究唐五代以来各乡之间的变化提供了便利。
一、辖于洛阳县之乡名
北宋墓志所见辖于洛阳县之乡名共三处,与《太平寰宇记》记载相同。经考察,这三个乡分别为贤相乡、平乐乡和金谷乡。
(一)贤相乡
隋唐无贤相乡,五代时期后周广顺二年 (公元952年)六月置,《册府元龟》记载道:“河南府洛阳县清风乡高阳里改为贤相乡勋德里。”[8](P3780)贤相乡管辖范围很大,西北与平乐乡接壤,两乡大致以今井沟村、杨凹村和营庄村连线为分界,与唐代平乐乡和平阴乡的分界线基本重合,辖今洛阳市东北至正东白马寺附近,包括唐代平乐乡一部分、平阴乡、洛阴乡、清风乡、金镛乡、北部乡以及伊洛乡的一部分。
表1 贤相乡考证表?
胜券在握是什么意思考证一:表1中墓志绝大多数都记载贤相乡属于洛阳县,但这6通墓志 (编号9~14)却说贤相乡隶属河南县,这是由于洛阳县曾被撤销,省入河南县为镇。《宋史》记载:“熙宁五年 (公元1072年),省 (洛阳县)入河南,元祐二年复。”[9](P2115)《元丰九域志》记载元丰年间河南县有“建春门、彭婆、洛阳、龙门、上东门五镇”,[4](P4)所以,从熙宁五年 (公元1072年)到元祐二年 (公元1087年)的这15年间,并没有洛阳县,洛阳县所辖之乡也必定归河南县管辖。这五通墓志,除《吴夫人墓志》之外,其余下葬时间都在这15年范围之内;《吴夫人墓志》葬于元祐五年 (公元1090年),当时洛阳县已恢复,言“河南县贤相乡”当为
墓志作者之误。
考证二:由编号17《段择墓志》和编号19《成延年墓志》可知,积润 (或闰)里属于贤相乡,因此玄将乡 (或者玄象乡)应为贤相乡之音讹。张剑认为,五代时期“在洛阳清风乡范围内出现了玄象乡。北宋时期,延续了五代时期的几乡,玄象乡变为贤相乡”[4](P146)。其实贤相乡之名要早于玄象乡,得名于后周大臣李谷。李谷本洛阳人,生于荥州,仕后周为转运使。太祖郭威为表彰其功德,“诏改清风乡高阳里为贤相乡勋德里。”[9](P9053)后来贤相乡讹为玄将乡。
(二)平乐乡 (或作平洛乡,“乐”“洛”同音)
隋唐有平乐乡,均属河南县。唐代管辖范围北起今伯乐凹,西以瀍河为界,南至洛阳老城区,东至凤凰台一带[3](P147)。北宋时期属洛阳县管辖,其范围与唐代相比变化不大 (见表2)。
考证一:此五通墓志 (编号1~5)时代皆为北宋初期,可见五代宋初以来,两县分界线仍因隋唐之旧,平乐乡属于河南县管辖;自宋太宗开始,平乐乡基本一直辖于洛阳县。
表2 平乐乡考证表?
考证二 (编号10):此处记载平乐乡属河南县,应该是墓志作者之误。此时去宋初不远,可能是当时有些人还保留五代宋初洛阳行政区划的旧观念。
考证三:上文说到,在熙宁五年至元祐二年之间,洛阳县曾被撤销,有可能在此期间平乐乡被划归河清县。北宋时河清县治白波镇,位于今孟津县境内。孟津县在今洛阳北,与北宋平乐乡交界。
考证四:元祐二年 (公元1087)洛阳县恢复,此墓志葬于宣和四年 (公元1122年),当时洛阳县并未被撤销。根据贤相乡编号11和16墓志可知,杜泽里 (或杜泽村、杜翟村,“翟”、“泽”音近)有一部分属于贤相乡,应该位于平乐乡和贤相乡交界处,距洛阳、河南两县分界线尚远,不应属河南县,似为墓志作者之误。
(三)金谷乡
金谷之名起源甚早, 《晋书·石崇传》记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唐代有金谷乡,管辖洛阳西北一带,属河南县 (见表3)。张继《初出徽安门》诗说: “洛阳天子县,金谷石家乡。
”[10](P1491)可见,金谷乡距徽安门不远。唐代徽安门位于宫城之东,紧连宫城西墙,“大内 (即宫城)处京城之西北,宫城周回九里三百步”[11](方域一之八),位于今洛阳西北邙山一带。赵振华先生认为唐代金谷乡之东南界在今庄王山村,庄王山村距唐代徽安门尚远,界限似更往东南为妥。
据《洛阳新获墓志》收北宋绍圣三年 (公元1096年)《刘宣墓志》考证,葬于洛阳县宣武村,位于徽安门西北一里高原,可见北宋徽安门外已属洛阳县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