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_教案教学设计
孩子叛逆家长怎么办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1—63页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难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中国2010年中国西南五省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看完图片,你想说什么?(旱灾太可怕了!我们要节约用水,……)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体会气候、降水量与人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课件展示)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甲市51020256014018021070301510
    乙市205080160290280210240190653015
    2005年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那些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数学信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学困生回答简单的数学信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质疑:
    如果想从这个统计图中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你打算用什么统计图去表示?(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
    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师板书: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统计图,进一步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课件展示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1)甲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2)乙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3)甲乙两个城市几月份的降水量最接近?
    教师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从统计图中到的。
    1、小组学习,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质疑:
    老师观察到一个细节,当同学们回答第3个问题时一边看左边的统计图,一边看右边的统计图,你感觉到这样比较麻烦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放在一幅图中。
    师:怎么放在一幅图中?
    生:把甲市的折线画在乙市的图中。
    生:也可以把乙市的折线画在甲市的图中。
    师:在这幅图上就同时可以反映两个城市的降水量,便于比较。
    师:怎样区分甲市和乙市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不同颜的线段或用实线、虚线进行区分。(师结合回答板书“-----甲市”、“——乙市”)并指出这叫做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坐标图的右上角。
    师:一条折线统计图叫单式折线统计图,那么这幅图呢?
    生:叫复式折线统计图。(师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你能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绘制在你的方格纸上?
    3、课件展示:
    友情提示
    (1)绘制甲市或乙市时,先描点,然后连线。
    (2)注意用不同颜的线段或实线、虚线对甲乙两城市加以区分。
    (3)标题因该变为“2005年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图”
读书手抄报文字内容
    (4)在每一个点的旁边写上相对应的数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目的:通过对两个城市降水量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
    限性,体会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哪位同学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大部分同学后,出绘制的不同的统计图分别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1、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绘制的,在描点的过程中注意什么?
    (2)根据课件的“友情提示”评价这位同学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还需要添加什么。
    2、课件展示教材第62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秋天的童话张杰
    仔细观察统计图,独立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两城市()月份的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毫米。
定乎内外之分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月份。
    (两个问题比较简单,让学困生回答,其他的学生评议)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乙市呢?
    预设:
    ①甲市从1月到8月呈上升趋势,从8月到12月逐渐下降;
    ②我来补充一下.甲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从1月至8月呈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4至8月快速上升;8至12月呈下降趋势,其中8至9月急剧下降,9至12月平缓下降.
    ③乙市从1月到5月上升的幅度很大,从5月到7月逐渐下降,到了8月又有所回升,8月以后大幅度下降。
    ……
诸时健的故事
    (有些学生回答具体完整,有些学生回答的不够完整,教师加以引导,但也要给予肯定。)
    (4)从总体上看,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两市月平均降水量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只有一次升降,而乙市有两次升降.也就是说,甲城市只有一个"峰",而乙城市则有两个"峰".)
    (学生亲历处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在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知道把两个折单式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方便的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1)先描点,然后连线。(2)用图例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数据。(3)写清楚标题和点相对应的数量。
    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上节课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根据统计图的特点,作出合适、恰当地选择。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展示教材63页的“试一试”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绘图。(对个别学生教师加以指导,鼓励他们描点时一定要细心,一个一个描,注意点对齐横轴和竖轴。)
    (2)集体交流,帮助出错的学生出错误的原因。
    (3)根据你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
   
    ①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月,乙市出现在()月。
    ②两城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C.
    ③()月份两城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④分别说一说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⑤从总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这道题与例题相似,意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2题。
    (1)有电话的家庭用户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教师指明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2)有洗衣机的家庭户数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有上一个题做例子,学生很容易地发现:2007年至2008年两点间的跨度最大,由25户增长到40户。
    (3)电话和洗衣机,哪一个普及率更高?
冲三小    引导学生回答: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电话在人们的生活中比洗衣机有更重要的作用。
    3、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3题。
    (1)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教师个别指导。
    (2)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教师让多个学生说自己的观点,尽量完整。从图中可以看出男生的身高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比女生高一些,但从12岁以后,男女生的身高相差比较明显。
    (3)你的身高是多少?与他们的平均身高相差多少?
    教师可以让班里比较矮的同学回答,让其他同学给这名同学提一提建议,比如:吃点骨
头补补钙,让他多吃点蔬菜,喝点牛奶,有必要的时候喝点钙片,配合适当的体育运动等。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通过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测和决策。)
    4、全课小结:
    先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在学习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那些技能?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认真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统计图,让它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数据,分析。比较数据。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熟练的多少。
    便于比较、分析数据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顾课堂我觉得亮点之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