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轼的《⽔调歌头》中以⾃然现象表⽰⼈⽣哲理的句⼦是
是“⼈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围绕中秋明⽉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对宇宙⼈⽣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作者热爱⽣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全⼗美的事.既然如此,⼜何必为暂时的离别⽽感到忧伤呢?词⼈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亮也是⽆辜的.既然如此,⼜何必为暂时的离别⽽忧伤呢?
《⽔调歌头》
苏轼
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长久,千⾥共婵娟。秋波是什么意思>地理的英语
2. ⽔调歌头对⼈⽣赞美的诗句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调歌头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作品译⽂:
教师成长感悟讣告是什么意思明⽉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恐怕在美⽟砌成的楼宇,受不住⾼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下清影,哪⾥⽐得上⼈间?
⽉⼉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明⽉不该对⼈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们离别时才圆呢。⼈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也能共享这美好的⽉光。
创作背景:
这⾸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等⼈政见不同,⾃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愿望仍⽆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当空,银辉遍地,词⼈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对⼀轮明⽉,⼼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名篇。
《⽔调歌头·明⽉⼏时有》是宋代⼤⽂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词以⽉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展开想象和思
德胜公园考,把⼈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对宇宙⼈⽣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作者热爱⽣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问天反映执著⼈⽣,下⽚问⽉表现善处⼈⽣。落笔潇洒,舒卷⾃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境界⾼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字和仲,号铁冠道⼈、东坡居⼠,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今属四川省眉⼭市)⼈,祖籍河北栾城,北宋⽂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年(1057年),苏轼进⼠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
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侍读学⼠、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宗时追赠太师,谥号“⽂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坛领袖,在诗、词、散⽂、书、画等⽅⾯取得了很⾼的成就。其⽂纵横恣肆;其诗题材⼴阔,清新豪健,善⽤夸张⽐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派,与⾟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其散⽂著述宏富,豪放⾃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于画,尤擅墨⽵、怪⽯、枯⽊等。有《东坡七集》、《东
cad2007简体中文版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3. ⽔调歌头中包含哲理的句⼦和为什么
词中蕴涵⼈⽣哲理的句⼦是:⼈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写词⼈对⼈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间悲怨、不平,同⽉之阴晴圆缺这些⾃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体,求得安慰。
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和对⼈的观察所做的⼀个以局部⾜以概括整体的⼩⼩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当空、孤⾼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睿智的⼈⽣理念,达到了⼈与宇宙、⾃然与社会的⾼度契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