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
自动断电插座
课题
核舟记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下
学习
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以空间、逻辑为序,按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以空间、逻辑为序,按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难点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幼儿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欣赏微雕工艺品。
2、微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是集中国文化精华的袖珍艺术品。微雕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等。它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称之为“绝技”。我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其中的文字,今天的我们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别。唐代即有人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明代王叔远雕刻的“核舟”,也是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欣赏微雕作品,了解微雕历史。
工程造价就业方向了解微雕的历史和神奇之处,进入情境。
作者名片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人,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明代文学家。其父因上疏指责魏忠贤结党,被害狱中。魏痛父冤枉,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悲愤而死。他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了解作者
了解作品
背景介绍
大苏泛赤壁
竹叶饮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了解核舟主题
了解核舟主题、背景。
初读感知
1、听课文朗读。
2、反复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3、师徒互读,互相点评。
4、全班齐读。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课文。
理解文意
一、自主合作学习步骤:
1、先借助书中注释,独立译读课文,不懂之处做好标记。
2、不懂之处,小组研讨,也可举手询问老师。
3、小组准备分段展示文意(每组一段,先说出重点词语意思,再翻译全段)。
(重点词语见课件)
二、同学们,现在用几分钟时间回顾刚才所学,积累词语,准备抢答。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成)
    中轩敞者为舱(是)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并列)
启窗而观(承接)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
之:径寸之木(助词,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
    绝: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极。)
        来此绝境(断绝)
        响毕绝(停止。)
可: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高可二黍许(大约。)
比: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天涯若比邻(并列,挨着。)
属: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其:其人视端容寂(那)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它的)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端:其人视端容寂(正)
    右手执卷端(东西的一头)
箬篷覆之。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石青糁之。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为字共三十四(“有”通“又”,还有零头。)
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木(“衡”通“横”,横。)
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舱顶)
,则右刻清风徐来……(小窗)
石青糁(刻的字)
左臂挂念珠倚(左膝盖)
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前面。
一(幅)手卷        一(个)人
一( 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篆章一(枚 )        一(条)舟宋江的故事
为人五(个)      为窗八(扇)
3、重点句子:
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不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⑵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人眼睛正注视着茶壶,神平静,好像在听壶中的水开了没有的样子。)
⑶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推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左右相对。)
⑷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来雕刻成的。)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大意。
理解文章大意,培养自学能力。
并且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整体把握
美女图片可爱1、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1:简介王叔远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主题。
2: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
3:介绍船头部分。
4:介绍船尾部分。
5:介绍船背部分。
6:总计船上人、物、字的数量,赞叹雕刻者的技术高超。
三、全文可分几部分?
1、(第1段)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2、 (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 
3、总 (第6段)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四、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空间顺序(先中间再两边,先正面再背面)
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由主到次)
了解各段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了解各段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了解全文层次。
精读品析
一、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从第一段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奇巧
二、反映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是哪一句?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于鸟兽、木石。
三、第一段最能反映王叔远构思精巧技艺精湛的是哪句话?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四、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五、表现文章主题的句子是?
技艺灵怪矣哉!
六、从哪些地方看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如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衣着等描写。(可请学生模仿三人神情动作。)
2、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
3、用料体积小。“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衬托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4、最后一句高度赞叹雕刻家精湛的技艺。
七、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列数字,突出王叔远的“奇巧 ”、“技艺灵怪”,突出了说明中心。
细读课文,揣摩精妙之处。
模仿三人神情动作
深入钻研文本,具体分析核舟奇巧之处,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体会我国古代雕刻技术的高超。
问题探究
一、作者在写船头三人时,重点写的是谁?为什么?
苏东坡。因为苏轼居中,雕刻者刻得仔细,所以作者写得就细腻。其次,因核舟的主题为“盖大苏泛赤壁云”,与主题相照应。
二、第四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若啸呼状”,悠然自得;“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从容自若。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有楫同无楫,有舟子同无舟子差不多的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三、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思考,表达
再次了解核舟主题
探究文章主旨
巩固提升
课文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一是核舟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引人注目,窗还可以开闭,引起读者兴趣。
二是窗上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写景名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还可作为刻画苏轼三人的背景。
思考、讨论,表达。
深入体会作者选择的写作顺序的好处。
课堂小结
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先整体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为我们介绍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描摹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