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
一、提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解释句子含义
2.联系自身实际,解释词语含义。
二、答题思路(一)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联系上下文+文章中心
有的时候,一些句子的意思表达得并不明显,我们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含义时,一定要抓住句子中某些关键词去分析、研究,因为句子的关键词对表达句子含义起着重要作用,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弄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也就弄懂了。(二)抓住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句子含义+联系上下文+文章中心
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三)联系文章的中心来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记叙文的中心一般为:道理、品质、情感)
阅读文章中一些意思深刻的句子,往往是重点句,是跟文章的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这类句子的含义,我们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泳池派对鳄鱼
【答题步骤】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关键词、修辞。
2.具体分析:
有关键词语的句子:关键词的含义+句子的含义+结合上下文事件+写作目的
三大法宝1、抓关键词语理解
注:这三种方法往往要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地组合运用,这样才能够把句子理解的更透彻。
2、抓住句子中的修辞手法
3、联系文章的中心
专题09理解句子的含义
关键词分析关键词弄清句子含义联系事件+中心
带有修辞的句子:修辞手法+分析句子如何运用修辞+结合文章事件+写作目的
★注意:如果句子既有修辞又有关键词,两点都要分析。
精选练习
一、(2022·重庆·小升初真题)现代文阅读。
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②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结婚唱什么歌
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
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⑪“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⑫“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卵巢保养吃什么⑬“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⑭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1.请分析第③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3.文章哪个自然段是插叙?请概括其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4.请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
(2)“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5.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
【答案】
1.承上启下
2.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
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
3.第⑨自然段是插叙,交代了老人做糖的历史和家庭背景,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但是老人对此并不感到悲哀。
4.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5.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分析】
1.考查句子的作用。第③段承接上文“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总起下文“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2.理解词语的意思。“记忆”指的是对认识过的事物能够回忆,结合前文“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可知指的是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和贫穷年代的幸福、快乐。“稀奇”的意思是稀少奇特。结合后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和老人的话“这灶糖啊,就快没了”可知指的是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和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
3.文章第⑨自然段介绍老人做糖的历史和家庭背景,这是插叙,插叙的作用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刻画老人洒脱随意的人物形象。
4.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1)这是对老人的外貌描写,“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显露了老人朴实无华,这也是说明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
(2)一个“甜”字,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5.考查理解人物形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中用花来象征老人,指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二、(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小升初真题)阅读理解。
外婆和鞋席
慕蓉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
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
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立于礼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6.结合短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嚣张:
(2)泪眼盈盈:
7.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8.用一句话概括第3—7自然段的内容。
9.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