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以较多的篇幅反映了湘西人民的不幸和阶级压迫的深重,然而这些描写与揭露又大都是熔铸在民俗描写之中的。他的这些小说,没有浓烈的“火药味”,没有刀光剑影,没有使人惊心动魄的情节,更没有游离于作品之外的政治说教,而恰恰就是在这种看似轻快、充满诗意的民俗风情的笔调中,作者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人民的自然和淳朴。而且同时他又同那深情、婉转的笔调给我们摹绘了湘西的民俗美。美不是空灵的抽象物,它是具体而生动的,民俗当然亦如此。而民俗往往都是凝聚在一定的物质形式上,无论是在吃、住、行的物质生活中,还是在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以及人生礼仪等事象中,民俗美的本质都存在于具体感人的审美对象中,当人们把这些风俗意象作审美观照时,人们便会感到这些风俗事象的民俗美,《边城》正是对这种民俗美的完美诠释。
在《边城》这部中篇小说里,沈从文不仅由衷地缅怀了边地过去民风的淳朴,如画地描绘了川湘边境那个苍崖翠竹、白塔、碧溪和往返的渡船交相辉映的风景之美,而且如歌似泣地刻画出了生活在那小山城附近劳动人民之间的人情美、人性美。本篇论文,意在通过探讨《边城》之艺术风貌,来展现《边城》那穿越斗转星移的时间之流,沈从文所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
一、自然景物美
以独树一帜的文艺鉴赏家出名的文学评论者刘西谓(李健吾)早在1935年就撰文赞叹《边城》是一首诗,
说:“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的配置,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空气里,一件艺术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这不是一件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①。
奇穷河土豆面条《边城》中的美是一种纯美,没有任何的矫饰。首先是自然的美——湘西自然风光的美。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市侩、流光溢彩以及一切非自然的彩,纯乎一。这里只有两岸青山,一川绿水,吊脚楼临水而筑。边城的自然风光,与桂林漓江类似,但是在漓江上乘船游览,船已经不再是小木船或者竹排,已经是机动游船了,首尾相接,浩浩荡荡。时时还有快艇劈波斩浪,从游船旁飞掠而过,快艇在劈开波浪的同时,也劈碎了山水的宁谧与自然的和谐,让人在流连山水风光的同
双飞蝴蝶时,心中怅然产生一丝憾意。因为那存留的自然的气息正在悄然褪。而沈从文笔下的沅水上依然是帆船,甚或竹排。夕阳下,一点白帆如同透明的羽翼隐没在江水的尽头,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每回看《边城》中这几句话,像是一个长镜头,慢慢移过去,在白塔上停了一停,定格在塔下的人家。《边城》的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这座
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风光秀丽,山城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于是我们寻着遥远的湘西的传说,在青山绿水畔,认出了翠翠,她清清的眼光飘过来,溪水轻轻地淌……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使《边城》犹如一幅水墨画,这些富有地方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又不加浓涂艳抹,表现了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
沈从文具有描画自然风景的高超技巧,如文中二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中托浮起来,上山崖摘虎耳草的那个夏日夜晚,“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浓情与美景交织,浪漫而有诗趣。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作者符合人物心情的自然环境描写。比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样的月下情景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是舒缓语气,轻柔文字,同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但也就在这样的诗意氛围中,人世间一切“真正的爱憎与哀乐”发生着,转瞬又消逝了,只留下一种莫可奈何无从说起的不安,如烟如雾,渐渐浮上你的心头。又如,“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悉悉做声。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交递鸣叫”。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
送那只白鸭子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翠翠的躁动不安的心理。文中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给以充分的美感享受。“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黄泥的墙,乌黑的瓦……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使读者融入湘西文化的自然和谐而又优美的环境当中而不自觉。
沈从文作品中所营造的那种自然美景,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充满令人眩惑的诗意,带给我们恒定而久远的感动。这正如他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②。《边城》的景是一种诗化的景,处处精彩,处处赏心悦目。
二、民俗风情美
沈从文的作品之所以能飞跃国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正是由于它具有浓郁的湘西民俗。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地处湘西沅水流域,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由于是多民族居住区,无论是交通、建筑、饮食等物质民俗,还是婚丧嫁娶、家族乡村等社会民俗,抑或是信仰禁忌等心意民俗,都带有本民族独特的地域特和民俗牲,这奇异的风俗成为区别于汉民族民俗文化的标识,成为荆楚作家耕耘的文化土壤。从湘西走出来并流淌着少数民族血液的沈从文,自小耳闻目睹这奇异的习俗,对此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多年以后当他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加快并表现湘西社会生活时,全身心地回溯到往昔经历过的民俗氛围中,将湘西纯朴的民俗写进
小说,使民俗事象形象化、艺术化了。其小说文本中的端午节、划龙舟、吊脚楼、唱山歌等极富民族特的民间意象也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作用,有了很强的艺术审美内涵。这些民俗意象的频繁出现,使他的小说显示出奇丽的情调,因此,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边城》的另一个亮点。作者把人物揉进一个浓厚的风俗环境中,利用风俗来铺摆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湘西原始古朴的民族风俗。
融字五行属什么(一)民俗之节令
民俗节令,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形成的在特定的时间存在的不同民俗事象和传承。在时序、季节的变化之中,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俗活动,在这些节俗活动中,最易显示出各民族的民俗风情。
沈从文《边城》中茶峒的端午节怕是最具有民俗特了。端午节是苗民最重要
的节日之一,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期间举行的盛大活动,这在文中均有所体现:“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船身绘着朱红颜长线……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老老少少或倚在吊角楼的窗旁,或站在白河边上,看着青年壮士们划龙舟,逮鸭子,看到兴起,便大声叫好。一时间,山间热闹
非凡,把平素不易进城的老船夫和翠翠也吸引了来。
作者较为细腻地描绘了湘西端午节赛龙舟中人们的装束、打扮和龙舟的形状,及其龙舟竞发的场面都刻划得细致入微。那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的龙舟,头上和腰间缠着红布的青年桨手,那起劲的鼓声,离弦而发的长龙,还有两岸无数“观战”的人的呐喊助威,那红火得近似疯狂的抢鸭子的场面,甚至还没有尽兴的赛手们在月光下玩到下半夜,妇女、小孩子们额角上用雄黄醮酒写的“王”字;赛龙船时敲打“用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
其中在端午节中的捉鸭子是边城中特有的民俗之一,赛龙舟比赛结束时,会从虹桥、吊脚楼、船上扔出很多鸭子,凤凰的传统是抢到的鸭子归自己。一时人声鼎沸,参赛者从各处将船划到比赛地点,跳下水各显本领捉鸭子:或饿虎扑食,或出其不意,一会儿,从河面上冒出一个湿淋淋的脑袋,手里拽着一只活蹦乱跳的鸭子。每到这时,岸上的人或狂呼乱叫,或手舞足蹈,或捶胸顿足……原来最高潮的节目现在才上演,谁捉的鸭子最多就是胜利者。这一切痴狂的场面,古老而健康的风俗,正反映了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边城端午节中的另一个独特习俗——超度已故亡魂,深夜中老道拿着纸幡引路,孝子第二,杨马兵殿后,绕着寂寞棺木慢慢转着圈子,旁边有的人打着锣钹,老道闭着眼且走且唱,用杂纸花,撒向棺木,象征亡灵升上极乐世界。通过这些特有的地方民俗,充分表现了湘西人民粗犷放达的性格,深刻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他们不忘祖先的淳朴心理。
(二)民俗之婚俗
沈从文对婚俗的描写,也是他的湘西小说的特之一。湘西婚俗习惯虽然也有滞留于原始状态的落后痕迹,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婚姻悲剧,如《萧萧》、《贵生》以及《丈夫》都是这一婚俗描写的代表,但沈从文更多的突出表现了湘西婚俗中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小说《边城》中表现了“走马路”、“走车路”的两种求婚方式,“走车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求婚方式,但又不同于汉族那种
纯粹由父母包办,只顾家族利益而不顾青年男女的感受,非听从不可的封建婚姻制度。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亲顺顺得以表现。天保虽然真心爱翠翠,而翠翠却并不爱他,他在老船夫不知情的撮合下一厢情愿的托媒求婚,结果失败,他反而怨恨老船夫“鬼知道那老的存心把外孙女嫁个会唱歌的水手,还是预备规规矩矩地嫁人”。“走马路”则是由青年自己用对歌的方式选择对象,反映了湘西人“三从四德”观念淡薄,婚姻没有很多繁文缛节的社会习俗。傩送以走“马路”求婚,是青年一代婚姻自由观的表现,翠翠是一个生性活泼、喜爱唱歌的姑娘,傩送也是一个任其性、酷爱自由的小伙子,他相信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能打动翠翠的心。于是他月夜上山唱歌,虽然翠翠睡着了,但她在梦中感到身体随着“美妙歌声”飘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取象征爱情的‘虎耳草’”,追觅着甜蜜幸福的爱情,事后经过老船工转告,使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映。
在小说中,老船夫满心希望翠翠能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为此他遵循苗族婚恋习俗,一心想促成翠翠
淘金币怎么用的婚姻,不管结果如何,他都为此做出了极大的努力;顺顺虽然倾向碾坊,但并没有成为专制式的封建家长,对儿女婚事并未强行包办;团总以一座碾坊作陪嫁,要傩送做自己的女婿,也没有依仗权势,强人所难。由此可见,在《边城》里体现了长辈对儿女婚姻自由的尊重,并且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
(三)民俗之山歌
关于桥的对联一个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与本民族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由于湘西人大都居住在高山峻岭,深川峡谷,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山歌文化,审美心理。湘西山歌始于少数民族的生活劳作,唱于山野田间,山间河岸,村落路边。他们不受任何约束地唱歌生活,歌唱爱情,其中散发出他们淳朴而真挚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他们的唱腔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情,从各个侧面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与西北高原山歌那样的高亢激越不同,相对比较平稳流畅,起伏不是很明显,也不像江南民歌的秀丽委婉。湘西民歌富于幻想和热情,以比兴开头,火辣的唱出来,直抒胸臆的表达感情,词意坦率,充满激情,表现手法单纯,质朴,富于激情和浪漫彩。
沈从文的家乡盛行唱山歌的风俗,流传着许多民歌,湘西是“歌的海洋”,湘西人几乎无事不歌,无处不歌,无人不歌,他的作品中真的表现了这一民俗现象。《边城》中的老船夫便“提到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民歌是湘西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和各种节
庆中,他们三五结伴,引吭高歌,采用不同的组合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表达出来。尤其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