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小说的鉴赏
一、辨文体
(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什么是小小说
小小说,人称之“螺狮壳里做道场”,又称之“精巧记叙文”、“微型小说”,它撷取生活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表现出生活的波涛汹涌。它要求习作者有一颗善感的心,一双善于捕捉生活瞬间的慧眼,以生动再现生活的笔墨,使此短文迸射出强劲的艺术张力。
三、小小说基本特征
(1)、体裁特征 “小”“微”; 篇幅短小 、 情节单一、 人物单纯
(2)、主题特征 以小见大、 以微显著、短小中开掘深蕴 、 单一中追求精美
单纯中体现丰富
四、鉴赏方法
(一)把握故事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1、 可能考的问题: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线索;③抓住场面。
(二)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1)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方法:(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左旋肉碱副作用例: 《神耿黑头》(梗概)
耿黑头的外貌黑得出格,他的头发、眉毛、胡子“黑得不得了”,脸蛋、脖子黑得像锅底。同时,他整天都是一幅脏兮兮,黑乎乎的样子。
耿黑头在武艺上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强本领,“他打得准,百发百中”,“百步之内可以打灭香火,千尺以上可以击中飞鸟”,以至当时的敌伪军在互相诅咒时,都以遇到耿黑头作为一种报应。
然而恰恰正是这样一个武艺高强的神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却失手了,他在40米外击一个伪军小队长时,子弹没有打中目标。这个时候的耿黑头却十分机敏,他对那个吓瘫在地的伪军小队长说,死要让你死个明白,他诉说了伪军小队长的罪状后,才一把他的脑袋开了瓢。接着,他又对跟随伪军小队长的小兵说:"回去告诉他们,你黑头爷爷的子弹不光长眼睛,还能勾魂!你没见不用往他身上打,从他头顶上这么一过,他就三魂出窍了!"
(赏析《神耿黑头》中人物形象:小小说《神耿黑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行为方式的勾勒和生动的人物语言的白描,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鲜活生动的战士形象。耿黑头的
外表特征大咧咧、脏兮兮,这是一种不修边幅的黑 . 耿黑头武艺高强,是位百发百中的神手。…… 耿黑头失手后,却能不动声、不露痕迹地随机应变,体现了粗中有细、灵活机敏的性格特征。)
(三)注意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
•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
• 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 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
①在文中准确地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黄雀斑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例: 刷鞋人的绝招(节选)
郊区开往市区的无人售票公交车上,车门开了,一大赶着上班的人和挑着担子背着包袱的外地小商贩蜂拥着挤上车来,投币声和刷卡声嘀嘀达达响成一片。喇叭里,电子女人字正腔圆但全无感情彩的念叨着:本车为无人售票车,请自觉刷卡或投币……
该上的上完了,关车门。司机冲着刷鞋匠喊:请自觉投币!
刷鞋人有些不自在了,他扬起头对司机说:“我投了的。”
“投了怎么没听见响呢?”
“是纸币!”
“哼,纸币,你们这些乡下人……”
司机冷笑着摇摇头,开始发动车子,准备出发。
那个看起来一巴掌打不出三个屁的小个子乡下男人突然跳起来说:乡下人怎么了?乡下要就该被怀疑?乡下人给钱坐车还要看你的白眼?
司机觉得吵下去没意思,就转身准备继续开车,嘴里却有些不甘地说,你投没投,只有天知道了!
说罢,戴上手套,吹起口哨,准备开车。他的表情激怒了刷鞋人,刷鞋人蹭地钻到驾驶台前,一把抢下车钥匙,大叫着,天知道,今天就要让天知道,把钱箱打开,验钱!
司机从工具箱中取出一把铁扳手说:“钥匙拿来!要不,老子把你当抢劫犯给收拾了。”
刷鞋人两眼血红瞪着他说:“你今天就是打死我,也要把这事搞清楚!”
后来,公司经理果然出一张左上角有一小块黑胶布的钱,刷鞋匠梗着脖子一下子软了,他得意地冲司机一扬头说:“听着,是……投……了的!”声音中竟带有几分哽咽。
这时,又一站到了,又一大人涌了上来,司机想说几句什么,喉头动了几下,但终于什么也没说出来。
问题:小说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环境描写(或社会环境描写)(2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两个主要人物
的出场提供一个平台。
(四)挖掘作品主题
1、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2、在高考阅读测试时,可能出现的题型是:
• ①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3、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
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 小站歌声(修祥明)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站牌下,放着一箩子山核桃,箩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要和远离千里的男朋友举办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
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他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
远处传来列车的长鸣,四十多个孩子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凄悲地立着。
班长说:“咱们为苗老师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吧。”
指南录作者歌声在夜空中响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就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送菜这歌声低沉悲哀,这是孩子们真诚的祝愿。
列车徐徐地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跑着,唱着……
好人一生平安。
歌声像被泪水滤过似的。
车上苗老师失声痛哭起来。
孩子们怎知道,她不是去结婚。三天前,去县城体检,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她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问题:这篇小小说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答案:美丽的谎言 ——-《小站歌声》主题赏析。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整篇文章都洋溢着爱,是师生之间的深沉而厚重的爱。苗老师悉心地爱着孩子们,但是当她知道她的病情之后,她并不想孩子们担心,于是便编造了一个要和远方男朋友结婚的美丽的谎言。…… 同样,孩子们也深深爱着自己的老师,“一箩子山核桃”,“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一首《好人一生平安》湖北高考作文”……
读完微型小说《小站歌声》,脑海中就定格了一个这样的画面:一孩子在车站上恋恋不舍地和老师道别,老师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小站上,歌声四起,爱的氛围向四周扩散……
一曲生命的歌——-《小站歌声》主题赏析
《小站歌声》表面上是一首老歌《好人一生平安》,但实际上歌声里含有双重象征意义。它不但是一首生命的悲歌,同时也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西餐上菜顺序悲”的是一位还没有结婚的年轻乡村女教师苗老师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只剩下半年的时间。一朵正盛开着鲜艳的花朵在无情的病魔的摧残下眼看就快要凋谢了。一个正处于如花似玉年华的年轻人还没来得及和心爱的人结婚以及享受天伦之乐,却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生命如此的短暂,
怎不催人泪下?甘于贫困,无私奉献。
“赞”的是,为了不给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一点点阴影,她隐瞒了自己患病的事实。而对孩子们撒了一个善意而美丽的谎言……多么好的一位老师啊!她宁愿让孩子们生活在美好的谎言之中,她宁愿让孩子们生活在对她的误解之中,也不愿意说出事实的真相,为的是让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健康、无忧无虑地成长。她如此细心地呵护着孩子们,如此悉心地爱护着孩子,怎让人不感动得泪如雨下?呵护孩子,爱意拳拳。
(五)捕捉写作技巧
1、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的艺术才能。欣赏小说语言,首先要细细咀嚼品味。在初读的基础上,以欣赏语言为目的慢慢读,细细品,向茅盾学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