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叩问语文之道
刘常运豆花怎么制作
“语文”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化,被持续界定与衍生的学科名称。教了多年的语文,可以把自己从一个生手变成熟手,但很难减少对语文产生的众多疑问,反而会不断冒出一个又一个问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一个对问号不断追踪、反思的历程。
摸着教语文?
初登语文讲台,完全是凭着感觉走,以自己的读写经验摸索着教学生学习语文。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时,不知从哪里看到了一本《作文通讯》,喜欢得不得了。有一天我心血来潮,照着刊物的地址写了一封信,把一沓皱皱巴巴的、订阅刊物的毛票夹在信封内,寄给了新蕾出版社。过了一段时间,当班主任抱着一个包裹送给我时,整个村小沸腾了。等到我真的当上了语文老师,首先订阅的也是《作文通讯》,并且发动学生们联合订阅了十几份语文学习期刊,出来几张废旧课桌,在教室内办起了一个图书角。每期新刊物送到,我都先快速浏览,而后用一张八开的白纸标出值得品读的文章题目,以及每篇文章的要点、亮点、可借鉴之处等,贴在图书角的上方,期期如此。
那时还不知道有“大语文”这个说法,就这样凭着直觉领着学生读一读、品一品,竟也搞出了些名堂。1992年初秋的一天,区语文教研员李承亮老师到我的班里听课,看到了我们那个简陋却散发着生机的图书角,也许是被我们师生惨淡经营的情愫打动了吧,他果断地把我这个毛头小伙子推上了教研、教改的大舞台。后经逐级赛课,我被推到了市里、省里,鸡西毒王1993年,我被评为“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十佳”,1995年9月,我又作为山东省的代表参加了首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并获得一等奖。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凭着直觉经验依样画葫芦摸着开始的。
学习教语文?
2005年9月,我新接了一届初三毕业班,开学初《语文报》向我约一组介绍北京民俗的学生习作,我就组织了一次关于北京风俗人情的专题读写活动,效果还不错,但只能向编辑推荐其中很少的几篇作文。我就想,能不能把优秀的习作装订成册,编一个刊物呢?此前
的专题读写也整理印发了不少的案例,但并不系统,创办个刊物,对这项研究进行定期的跟踪和记录,应该可行吧。第一期,随便拈取了一个现成的名字——“美文”,印发了下去,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呼应。就这样,一期期的《美文》配合着我们的“研究”问世了,慢慢地有了个简朴的封面,有了目录,每篇文章也都配上了我的圈点批注。当出到第四期时,我发觉有点不对劲儿了,学生对《美文》的兴趣似乎没以前那么高涨了。一天,我问语文课代表:“最近几期的《美文》编得怎么样啊?”她诡秘地笑了笑说:“老师,您经常给我们提到‘审美疲劳’这个词,同学们现在对您编的《美文》也产生了些‘审美疲劳’,您不觉得您选的那些文章多是同一个面孔、同一种风格吗?”我顿时愕然:花了如此多的心血搞出来的《美文》,怎么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了呢?恰在那几天,我又收到了一封学生家长发来的:“李老师,您好!我是初三四班学生×××的妈妈。我女儿的语文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好,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语文课一直没能引起她的兴趣。自从您教他们语文课后,孩子开始慢慢喜欢语文了,经常回来与我们分享课上学习的内容,尤其喜欢您为他们编辑的《美文》,每次回来都非常兴奋地为我们读上面的每一篇文章,还要让我们谈看法,我鼓励她好好学习写作文,争取也能上一次《美文》。她希望自己在初中毕业前也能上一次《美文》。看到孩子现在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
来越高,成绩也不断提高,我们做家长的从心里感谢老师,感谢您为孩子们的付出,您为了鼓励孩子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做了很多额外的工作,但这些付出非常值得,它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您的辛勤工作再一次表示感谢,并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学生家长:史素姣。”课代表和学生家长表述的角度虽不相同,但都让我蓦然了悟一个非常简单的理儿: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写作者,他们都有表达的欲望,也有被关注的渴望!每次的习作都由老师选定,每篇文章的评点都由老师亲自来加,每期登上刊物的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学生固然能够受益,但终归会滋生“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与我何干!”的想法,没有主动参与后产生的兴奋与成就感。
鉴于此,我决定由课代表担当主编,对《美文》进行全面改版。学生们神神秘秘地忙活了两周左右,终于把新一期《美文》的校样放到了我的办公桌上。刊物真是有了比较大的改观,不但学生的参与面广了,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了,而且还换了一个非常精致的封面。经了解我才知道,为设计刊物的封面,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叫“ZE工作室”。此后,《美文》在学生心中牢牢地占据了位置,师生一起呵护着这个共同的生命。我们把《美文》当作了另一本教材,在课堂上读“美文”,评“美文”,用“美文”……也就是在这几年期间,我学会了从效果评价的角度去审视教学行动,由果溯因,反思调整教学,开始了对
这个学科的研究,尽管我的研究多是随机的、碎片化的、不系统的、感性的,但就是这样一些随时随地的思考引领我踏上了研究之路。
研究教语文?
怎样安全减肥2008年2月,我调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担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因工作需要,经常到各区县听课调研,听课后自然要评课,评课怎么评?是教给老师们教好一节课的一招一式,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教”,还是基于一个课例,和老师们讨论“为什么这样教”的合理性?我选择了后者。做教研员的这几年,我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为什么这样教语文”的学理性探寻上。
2009年5月,北京教科院为我成立了特级教师工作站,第一批学员主要是获得北京市教师基本功展示评比一等奖的优秀教师和部分区县教研员,后来在门头沟、通州、朝阳等区县成立了工作站分站。我和工作站的成员共同研发不同文类的教学课例,把一堂课的生成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研讨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而不教那些内容,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教学策略而不选择那样的教学策略的学理所在。在这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我先后撰写并发表了《回到“真实的写作”》《今天怎样教小说——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视角》《如何确定文言
竖版手抄报文的教学内容——以〈爱莲说〉为例》《散文河里有规矩——浅谈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把现代诗当现代诗来教》等文章,并集结工作站的研究成果主编出版了《语文沙龙——重构教学内容的行动研究》一书,力图为更多的青年教师理解语文、教好语文提供专业性的支持。
衣带渐宽终不悔全文教学语文久了,就愈会追问: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师是谁?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不能不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所执教的学科。教好语文应从认识语文开始,认识语文,既是起点,也是终点,需要用一生的时间……
教师姓名:
我的感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