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
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审美鉴赏和与创造
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泰山
1、导入新课
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堪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姚鼐的步伐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2、泰山——五岳之首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在湖南) 衡山 、西岳(在陕西) 华山 、北岳(在山西)恒山 、中岳(在河南)嵩山并称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 曲阜 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泰山为五岳之首。
长效化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3、写出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等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泰山崩于前而不变;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稳如泰山 ;安如泰山;蚂蚁搬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 )……
二、回顾常识
1、文体知识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鼐)。
2、桐城派及作者
《登泰山记》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姚鼐(1732—1815),字姬传,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黑幼明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
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条理清晰,简明达意。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
不吃早餐的危害
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三、理清思路艾薇儿好听歌曲
1、教师范读。
2、读音检测
山麓 雕砌 山巅 徂徕 悬崖 石磴 须臾 摴蒱戊申 岱祠 姚鼐 绛皓 膝盖 石罅 佝偻 若偻
3、 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文章。
4、以小组为单位,理清文章思路并用一句话概括每节内容,确立中心发言人。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 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艰难登山的经过。
第三段: 观日出的过程及日出时雄浑壮丽的景象。
人力资源管理助理第四段: 写泰山的古迹(建筑与石刻),反映其悠久历史与人文气息。
第五段:总结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特点。
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5、小结: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探究精华
1、研读学习第一段
⑴齐读这一段。
⑵标出本段中的表方位和地点的词,并列出本段的思维导图。
本段有“阴” “阳” “东” “西” “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 “济水” “谷” “古长城” “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
2、研读学习第二段
⑴指名朗读这一段。
⑵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
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
⑶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时,描写了哪几幅图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动静结合、拟人、比喻手法: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⑷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课文原文: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描绘示例: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真是“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3、研读学习第三段
⑴指名朗读这一段。
⑵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环保知识竞赛题库主要写山顶观日出。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比喻、拟人手法:“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写彩;“绛皓驳”写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3)给这一景点写一段推广词。
课文原文: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而皆若偻。
推广词示例:冬日清晨,天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的朝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