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沁园春·雪》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词的内容及其抒发的革命豪情。
2.学习本词多种修辞手法及写作手法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3.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
资料链接
1.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3.题解七夕图片浪漫唯美图片
油赞子题目中的“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就因此而得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一、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分外()妖娆()稍逊()数风流人物(
世界别为我担心)
成吉思汗()莽莽()素裹()风骚(
历史古迹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惟余莽莽:
夫晋何厌之有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流人物:
3.朗读课文,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思考上下阕所写的内容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温馨提示
现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A.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B.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C.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冰封”和“雪飘”应重读,并把声音拖长。)
D.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4.我的问题
二、探究赏析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作者在具体对雪景的描述中,都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3.上阕写景妙不可言,请你细细进行赏析。
方法链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品味。
A.抓关键词语
B.修辞手法的运用
C.写作手法
示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中的“冰封”凝然安静,“雪飘”雪姿轻盈,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4.上下阕是如何过渡连贯起来的?
知识链接
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总结上文内容,启下就是引出下文,或概括下文的内容。过渡句如果以“承上”的意思为主的,可以放在上端的末尾。如果以“启下”的意思为主的,则应该放在下段的开头。大多数过渡句是在下端的开头,所以,我们寻过渡句,主要在上下文分节分段的开头或结尾处。
5.下阕作者评论了哪些历史人物,这些英雄人物都有什么共性?
6.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作者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出这个词,并加以分析。
7.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增幅怎么算
三、积累迁移
1.积累含“雪”字或描写“雪”的古诗文。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境遇)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一、1.fèn  ráo  xùn  shǔ  hán  mǎng  guǒ  sāo
2.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竞:争先。折腰:鞠躬、倾倒。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上阕:描写北国的雪景,赞美祖国的美好河山。下阕:评古论今,惋惜古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二、1.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世界里。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2.“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形象。
3.A.关键词语: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的“望”字统领下文,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和“驰”写出了在大雪飘飞中远望的山势和丘陵连绵起伏的动态,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B.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