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教版“笔落惊风雨”板块“诗从肺腑出”专题中李白的浪漫主义代表作——《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吗?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李白?
生:李白,字太白,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作品集为《李太白集》。杜甫曾赞扬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生1:雄奇险峻,寸步难行。
生2:高、险,还可能有战乱的隐患。
师:很对。
师:那么诗人是如何描写蜀道之难的呢?我先来把诗歌朗诵一遍,请体会老师对诗歌的情感节奏、音强音高、抑扬顿挫的把握。(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诗)
生:(热烈鼓掌)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诗,要大声地读、投入地读,津津有味地读,忘乎所以地读!
生:(忘情地诵读全诗)。
师:疏通诗歌的文意,是领略其精髓的前提。同学们预习之后,觉得还有哪些诗句文意不明或吃不准的,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当然,诗歌的理解和散文不同,一般不求字字落实,而是意译较多,贵在会意。
生:“开国何茫然”的“茫然”是什么意思?
师:注释说:“指古史传说悠久难详,茫昧杳然”,表意确实不太清楚,而且说得比原诗句还要艰涩。谁来意会一下,它是指蜀国开国的历史怎么样啊?环卫工作计划
生:悠久漫长。
师:对。
生:“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钩连”怎么讲呢?
师:词典上很难查到“钩连”一词,但我们可以意会呀。既然天梯,是指险峻的山道;石栈,是指凿石架木所建的栈道。那么我们整合一下,就是把蜿蜒的山道和险要的栈道互相怎么样呢?(老师以左右两手食指相扣示意)
生:(恍然大悟)连接。
师:对,你真棒,它就是连接起来的意思。
生:“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师:“冲波”是指波浪怎么样?
生1:波浪冲天,是澎湃的意思。
生2:汹涌吧。
师:都对。那“逆折”怎么讲呢?这个懂了,“回川”之意就迎刃而解了。
生:江水倒流。
师:对。回,是返回之意。回川就是回流。整合一下,全句意就明白了。上课睡觉怎么办
师:友情提醒:“百步九折萦岩峦”的“折”不是曲折之意,而是弯曲的意思。书注欠妥。此句意思是弯弯曲曲的的羊肠小道在山峦间绕来绕去。
生:“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怎么理解?
师:有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画面描述一遍吗?要放松,要自信,不要太拘泥于文字。
生:我试一试,不一定准确。
众:别卖关子,快说吧。
生:山上的几条瀑布飞流直下,发出轰轰的巨响;它们撞击着山崖,使一些巨石翻滚着往
下坠落,千山万壑间好像雷声阵阵。
师:怎么样?要不要掌声鼓励一下?
众:(热烈鼓掌)
师:我提一个问题大家来讨论一下,好不好?“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是不是说早上要躲避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躲避长蛇的暗算?如果不是,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能举一个相同的例子吗?
生1:我觉得应该是朝避猛虎长蛇,夕避长蛇猛虎。翻译为从早到晚都要注意躲避猛虎长蛇。这里用了互文手法。
生2:对,这是互文。和杜牧《阿房宫赋》中“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的“朝歌夜弦”一样,是从早到晚唱歌弹琴的意思。
生3:和刘禹锡《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一样。
师:很对。老师有一种看法,看看同学们是否支持:这里两行诗句语序是倒装的,应该是
豺狼“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于前,民众“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于后。
生齐声:支持!
师:好,疏通了文意,让我们再来投入真情,齐读全诗。
生:(齐声诵读全诗)
师:全诗慨叹“蜀道难”共有三处,肯定不是简单重复吧?那就让我们来逐一鉴赏吧。开篇一句是虚心纳谏——
生:齐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有哪些呢?能从三个角度给出答案吗?
生1:①结构上:点明题意;②内容上:统领全诗内容——“蜀道难”,突出主旨。我想到了这两点。
师:两点全对。我还要追问你一句,这里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强调蜀道难的呢?直接的依据又是什么?
生:因为蜀道太高了。诗句中直接点明的:“危乎高哉”。
师:好。但“危”是什么意思呢?能举例说明吗?
生:也是“高”的意思。我们小时候就读过李白的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师:(颔首)还有一个角度,谁来补充?
生2:抒情方面,为全诗奠定了雄放豪迈的感情基调。
师:很好。以后鉴赏类似内容,应记得从结构、内容、感情基调三个方面入手。蜀道难于上青天,是因为它太高了,所以,开篇的“蜀道难”,侧重慨叹蜀道之——
生:高。
师:板书慨蜀道之高。
师:下面是各位同学展示才华的时间。请出诗歌中你最喜欢的直接描写蜀道招行信用卡分期还款“危乎高哉”的名句,并加以扼要赏析
生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引用神话;使用夸张,本已表明其极高;诗人还要以“回川”来映衬,更突出了蜀道之高不可测,气势磅礴。
生行政经理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运用了烘托手法。黄鹤最善于飞翔,面对蜀道却飞不过去了;猿猴最擅长攀岩,面对蜀道却为攀不上去而发愁了,这么一烘托,蜀道之高,简直就显得高不可攀了。而且还有拟人意味,特生动形象。
生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超级夸张。人登上蜀道就能穿行于星空之中,只要一伸手,就能触摸到星星,真是奇思妙想,把蜀道之高写到了极致,而且妙趣横生。
师:赏析都不错。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诗歌第二次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后面一句是“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生:红润的脸顿时变憔悴了,也就是吓得变了脸。
师:正确。那么这次慨叹,侧重点又是什么呢?如果要求用一个字概括,你准备下哪一个字?
生:“险”。
师:有文本依据吗?
生(齐):其险也若此。
师:对。诗中表现险峻难攀的诗句有哪些?各句的含义什么?
生1:“畏途巉岩不可攀”,险峻可怕的路途上高峭险峻的山峰实在无法攀登,有令人望而却步之感。
生2: “枯松倒挂倚绝壁”,枯死的松树倒挂着斜倚在悬崖峭壁上,太险峻了,令人望而生畏。
生3:“飞湍流瀑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飞流直下,发出轰鸣;巨石横飞,声如闷雷,不但恐怖,还很危险!
师:三位同学的解读都比较到位,那我们可以小结一下了:二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重于“险”, 板书:叹蜀道之险
师:这次慨叹和第一次的慨叹相比,有何变化呢?
生:内容上既有横向的拓展,也有纵向的深入;情感上则进一步强化了。
师:对。第三次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在篇末,它前边的诗句,以剑阁为特写镜头,写出了蜀地的什么特点?
生:极为险要,易守难攻。
师:你是依据什么归纳出易守难攻这一特点的?
生:“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师:很雄辩。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是比喻说法吧。是什么意思呢?
生:万一地方长官或守军将领不是亲信之人,就有可能成为逆贼、叛将。
师:同意。那一旦这些人背叛朝廷,将会有什么后果呢?请引用原文语句回答。
生:他们就会“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老百姓就得“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师: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呢?
生:蜀地就会陷入战乱之中。
师:准确。那么,诗人第三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浩叹,其侧重点又是什么呢?
生:担心不太平,会有战乱。
师:对,叹战祸之烈。板书:惊战祸之烈
师:至此,我们就不难从内容的角度、抒情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三个层面对诗人三次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写法进行赏析,或评点。大家可以任选一个角度来谈谈。
生1:从内容上讲,三次慨叹的原因由高到险,再到可能的战祸,既是是层层递进,也是不断拓展,两相结合,把蜀道之难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2:从抒情角度说,这有点像就像电影中的主题曲,多次唱响,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起到了强化作用。
生3:从表达上看,运用了反复的辞格(叠唱手法),强化了蜀道之难的程度。
师:好。这个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下面是重头戏——请大家从下列两则材料中任取其一,编拟一道诗歌鉴赏题,并提供参考答案。时间5分钟。同座可以合作。
①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流瀑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同学们积极准备)
师:时间到,可以开始了吗?
生1:我选①。题目是:这段文字在抒情方面有何特?
我给的参考答案是:
(1)借景抒情。用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哀景抒发哀情,渲染了蜀道的阴森和旅途的愁苦,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2)视听结合。古木荒凉,悲鸟飞翔,是写视觉形象;悲鸟哀号,杜鹃啼鸣,是写听觉形象。两相结合,充分渲染了蜀道的阴森和行人的恐惧哀愁,突出了蜀道之难。
生2:他说得很好。但我还有两点补充。一、“月”也是表乡愁的典型意象。子规在皎洁的月光下悲啼,本身就很能表达愁情。二、我觉得是这是寓情于景。
师:你很善于思考和质疑。我非常赞赏。同学们看看,说这段文字寓情于景可不可以?
生:(齐声)可以。
师:假如我说这段文字情景交融呢?行不?
生:(齐声)行。
师:严格地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及触景生情,是有区别的。但用于诗歌鉴赏,一般可以不必细分。类似的还有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对比和反衬等。好吧。继续。
生1:我选②。题目:这段景物描写有何独到之处?有何艺术效果?
我给的参考答案是:
(1)动静结合。前两句描写的是静态景物,后两句描写的是动态景物,把蜀道特别高峻,而且恐怖危险的特点充分表达出来,有震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2)视听结合。连绵的山峰逼近天空,枯朽的松树倒挂在绝壁上,是视觉形象;飞流直下,轰鸣阵阵;巨石翻滚,声如闷雷,是听觉形象,两相结合,充分渲染了蜀道特别高峻、危险的特点,给我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北方冬至吃什么
(3)运用夸张手法,连绵的山峰距离天空竟然不满一尺,是夸张;巨石滚落发出的声响像“万壑雷”,也是夸张。通过夸张,将蜀道的高峻、凶险充分展示出来,突出了蜀道难的主旨。
生2:我补充一点,诗人还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巨石滚落山涧的声音,比作在千山万壑间炸响的雷声,既生动形象,又强烈地渲染了了险峻恐怖的气氛。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赏析都很到位,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这段景物描写确实精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