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解释
本⽂提供《三字经》全⽂解释,并提供《三字经》的介绍。《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并称为三⼤国学启蒙读物。古⼈⽈:“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礼。”
【《三字经》介绍】
《三字经》家喻户晓,是我国古代的⼉童识字课本,也是中国传统的⼉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孩⼦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篇幅短⼩,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三字经》三字⼀句的韵⽂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些民间传说,⼴泛⽣动⽽⼜⾔简意赅。让⼈在道德、历史、地理……⽂化上内外都受益⾮浅。
【三字经全⽂解释】
1、⼈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不变坏,最重要的⽅法就是要专⼼⼀致地去教育孩⼦。
3、昔孟母,择邻处。⼦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次孟⼦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
4、窦燕⼭,有义⽅。教五⼦,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窦禹钧教育⼉⼦很有⽅法,他教育的五个⼉⼦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吃穿,⽽不好好教育,是⽗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师的懒惰了。
6、⼦不学,⾮所宜。幼不学,⽼何为。
【解释】⼩孩⼦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个⼈倘若⼩时候不好好学习,到⽼的时候既不懂做⼈的道理,⼜⽆知识,能有什么⽤呢?
7、⽟不琢,不成器。⼈不学,不知义。
【解释】⽟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的,从⼩时候就要亲近⽼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学习到许多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黄⾹,九岁时就知道孝敬⽗亲,替⽗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母的⼈都应该实⾏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从⼩就应该知道的。
11、⾸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
【解释】⼀个⼈⾸先要学的是孝敬⽗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深的数学,以及认识⽂字,阅读⽂学。
12、⼀⽽⼗,⼗⽽百。百⽽千,千⽽万
【解释】我国采⽤⼗进位算术⽅法:⼀到⼗是基本的数字,然后⼗个⼗是⼀百,⼗个⼀百是⼀千,⼗个⼀千是⼀万……⼀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三光者,⽇⽉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些⽇常⽣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三个⽅⾯。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亮、星星。
14、三纲者,君⾂义。⽗⼦亲,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与⼈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为准则,就是君王与⾂⼦的⾔⾏要合乎义理,⽗母⼦⼥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受人青睐的绿食品 15、⽈春夏,⽈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
16、⽈南北,⽈西东。此四⽅,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是指各个⽅向的位置。这四个⽅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位定出来。
17、⽈⽔⽕,⽊⾦⼟。此五⾏,本乎数
【解释】⾄于说到“五⾏”,那就是⾦、⽊、⽔、⽕、⼟。这是中国古代⽤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产⽣的。
18、⼗⼲者,甲⾄癸。⼗⼆⽀,⼦⾄亥
【解释】“⼗⼲”指的是甲、⼄、丙、丁、戊、⼰、庚、⾟、壬、癸,⼜叫“天⼲”;“⼗⼆⽀”指的是⼦、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叫“地⽀”,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黄道,⽇所躔。⽈⾚道,当中权
【解释】太阳⾏⾛的轨迹叫做黄道,⼤地所在的平⾯位于中间,这个平⾯叫做⾚道。根据古⼈天圆地⽅的宇宙观,古⼈不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古⼈所说的⾚道应该就指的是他们所⽣活的这个平⾯。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太阳⼜围绕着银河系中⼼运转。太阳运⾏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圆圈,这就是⾚道。
20、⾚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解释】在⾚道地区,温度,⽓候特别炎热,从⾚道向南北两个⽅向,⽓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原,左⼤海
【解释】我国⽓候冷暖匀称⽽有霜露。右边是⾼原,左边是⼤海。
22、⽈江河,⽈淮济。此四渎,⽔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物博的国家,直接流⼊⼤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这四条⼤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岱华,嵩恒衡。此五岳,⼭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名⼭,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西岳华⼭、中岳嵩⼭、南岳衡⼭、北岳恒⼭,这五座⼭是中国⼤⼭的代表。
24、⽈⼠农,⽈⼯商。此四民,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农民、⼯⼈和商⼈,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5、⽈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6、地所⽣,有草⽊。此植物,遍⽔陆
【解释】除了⼈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到处都有。
27、有⾍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
【解释】⾍、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有的能在⽔⾥游。
28、稻梁菽,麦⿉稷。此六⾕,⼈所⾷。
【解释】⼈类⽣活中的主⾷有的来⾃植物,像稻⼦、⼩麦、⾖类、⽟⽶和⾼梁,这些是我们⽇常⽣活的重要⾷品。
29、马⽜⽺,鸡⽝⾗。此六畜,⼈所饲。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样本来都是野⽣的。后来被⼈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类⽇常⽣活的必需品。
30、⽈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解释】⾼兴叫作喜,⽣⽓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1、青⾚黄,及⿊⽩。此五⾊,⽬所识。
【解释】青⾊、黄⾊、⾚⾊、⿊⾊和⽩⾊,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中的五种颜⾊,是⼈们的⾁眼能够识别的。
32、酸苦⽢,及⾟咸。此五味,⼝所含。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物中,全能⽤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3、膻焦⾹,及腥朽。此五臭,⿐所嗅。
【解释】我们的⿐⼦可以闻出东西的⽓味,⽓味主要有五种,即⽺膻味、烧焦味、⾹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4、匏⼟⾰,⽊⽯⾦。丝与⽵,乃⼋⾳。
【解释】我国古代⼈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种,即匏⽠、粘⼟、⽪⾰、⽊块、⽯头、⾦属、丝线与⽵⼦,称为“⼋⾳”。
35、⽈平上,⽈去⼊。此四声,宜调协。
【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四种。四声的运⽤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舒畅。
甲鱼的养殖技术 36、⾼曾祖,⽗⽽⾝。⾝⽽⼦,⼦⽽孙。
【解释】由⾼祖⽗⽣曾祖⽗,曾祖⽗⽣祖⽗,祖⽗⽣⽗亲,⽗亲⽣我本⾝,我⽣⼉⼦,⼉⼦再⽣孙⼦。
37、⾃⼦孙,⾄⽞曾。乃九族,⼈之伦。
【解释】由⾃⼰的⼉⼦、孙⼦再接下去,就是⽞孙和曾孙。从⾼祖⽗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统的承续关系。
38、⽗⼦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解释】⽗亲与⼉⼦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39、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则忠。
广州站街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官吏们就会对他忠⼼耿耿了。
40、此⼗义,⼈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塑身内衣品牌
【解释】前⾯提到的⼗义:⽗慈、⼦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忠,这是⼈⼈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41、斩齐衰,⼤⼩功。⾄缌⿇,五服终。
【解释】斩衰、齐衰、⼤功、⼩功和缌⿇,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2、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解释】礼法、⾳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能同时具备了。
43、惟书学,⼈共遵。既识字,讲说⽂。
【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都推崇的。当⼀个⼈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解字》,这样对于研究⾼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44、有古⽂,⼤⼩篆。⾪草继,不可乱。
【解释】我国的⽂字发展经历了古⽂、⼤篆、⼩篆、⾪书、草书,这⼀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45、若⼴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解释】假如你想⼴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从下⼿,但如能做⼤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46、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学的⼉童的⽼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7、为学者,必有初。⼩学终,⾄四书。
【解释】作为⼀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8、论语者,⼆⼗篇。弟⼦,记善⾔。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篇。是孔⼦的弟⼦们,以及弟⼦的弟⼦们,记载的有关孔⼦⾔论是⼀部书。
49、孟⼦者,七篇⽌。讲道德,说仁义。
【解释】《孟⼦》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的⾔论。
50、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1、作⼤学,乃曾⼦。⾃修齐,⾄平治。
【解释】作《⼤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2、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3、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54、有连⼭,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解释】《连⼭》、《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5、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典,是⽴国的基本原则;⼆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6、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57、⼤⼩戴,注礼记。述圣⾔,礼乐备。
【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58、⽈国风,⽈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解释】《国风》、《⼤雅》、《⼩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
去朗诵的。
59、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为的分辩。
60、三传者,有公⽺。有左⽒,有⾕梁。
【解释】三传就是⽺⾼所著的《公⽺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梁⾚所著的《⾕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1、经既明,⽅读⼦。撮其要,记其事。
【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书。⼦书繁杂,必须选择⽐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2、五⼦者,有荀扬。⽂中⼦,及⽼庄。
【解释】五⼦是指荀⼦、扬⼦、⽂中⼦、⽼⼦和庄⼦。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书。
短头发怎么扎好看
63、经⼦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4、⾃羲农,⾄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解释】⾃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常伟⼤,因此后⼈尊称他们为“三皇”。
65、唐有虞,号⼆帝。相揖逊,称盛世。
【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位帝王,尧认为⾃⼰的⼉⼦不肖,⽽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称颂。
66、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称三王。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王和武王。这⼏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称为三王。
67、夏传⼦,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解释】禹把帝位传给⾃⼰的⼉⼦,从此天下就成为⼀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结束了它的统治。
68、周武王,始诛纣。⼋百载,最长久。
修己以敬 【解释】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百多年。
69、周辙东,王纲坠。逞⼲⼽,尚游说。
【解释】⾃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战争,⽽游说之⼠也开始⼤⾏其道。
70、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是春秋时期,⼀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71、嬴秦⽒,始兼并。传⼆世,楚汉争。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渐强⼤,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了统⼀的秦朝。秦传到⼆世胡亥,天下⼜开始⼤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
72、⾼祖兴,汉业建。⾄孝平,王莽篡。
【解释】汉⾼祖打败了项⽻,建⽴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73、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