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改编的京味电影视觉背后的北京传统文化摘要:老舍作品改编的电影不仅是成就了中国的电影,更是京味电影的最杰出代表。导演在再现人物故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记录和传达了民国以后到建国初期北京平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本文选择了老舍作品改编的几部经典京味电影,从集市勃兴中透露的现代市场理念、吃食等级中体现的平等生活观、败落的街道建筑以及北京平民文化性格等层面挖掘内含其中的老北京传统文化。
关键词:京味电影;老舍;传统文化;皇家;传承
本文以老舍作品改编的电影《我这一辈子》(1950)、《骆驼祥子》(1982)、《茶馆》(1982)、《月牙儿》(1985)、《离婚》(1992)为例,在横向时间的跨度中发现和挖掘京味电影隐含在视觉表象下的北京传统文化魅力。
一、京味电影展现旧北京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和集市的勃兴,同时现代市场理念不自觉展露
1、丰富的传统手工业店铺和多样的传统手工商品
悠远的天空电影中展露的老北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手工技艺店铺主要有:车厂、糕点铺、茶馆、大酒缸、裱糊铺、当铺、布店。镜头也捕捉了卖糖葫芦的、卖夜壶的、卖金鱼的、卖纸绢花的、剃头的、算卦的、卖旧衣的……这是旧时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的最为生动的组成部分。
当传统农业发展累积到一个变量后,手工业的出现就成为必然的产物。从老舍作品知道,民国时期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北京地区,手工业用于生活服务方面覆盖面广,相对发达。
2、集市品类多,定位、细分等现代市场理念蕴含其中
到晚清末年,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地方集市发展蓬勃,集市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人口增长率。这一点我们从京味电影中看到视觉的再现。
有走街串巷的便民杂货挑子,也有固定繁华场所的市集。旧时北京售卖商品的种类细分出专门商品集市,如瓜市、果市、菜市。看杂耍表演则是去天桥。也出现了根据消费人的细分市场,如东安市场,是小太太等有身分有钱人的消费场所。虽然还没有现代市场的理念,但当时集市的布局已经有了无意识但自觉的现代市场行为,体现了现代市场营销学中受众定位与细分、市场定位与细分等现代市场理论。
京味电影最喜庙会。电影《骆驼祥子》虎妞和祥子逛白云观庙会。《离婚》里李大哥逛庙会遇到马少奶奶。影片中庙会是作为另一种形式的集市展露日常生活的。护国寺、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儿市是当时京城四大庙会,且在售
卖商品上各有特,如花儿市庙会因在火神庙售卖绢花、纸花、绒花等假花而闻名。旧时北京寺庙定
期开庙会。它既是集市贸易的萌芽,也是集市的一种补充形式。现在的庙会,只是春节的应景附属品,只在春节期间举办,聊作为对逝去的传统生活的一种纪念仪式罢了。
3、街市商品中西交汇,西方资本主义与现代商品经济的萌芽已经显露
电影《骆驼祥子》里的车厂、澡堂子、吴昌硕画展,《离婚》里的东安市场,《茶馆》里秦四爷开办的现代工厂,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商业的萌芽。
改编自老舍的京味电影展现的旧时北京是一个消费城市,而且是解放前最大的消费城市,日用消费品富足、生活的生产资料极大满足,是区域性消费型商业城市的典型代表。这与史实相符。1949年以后,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北京从消费城市转为工业生产城市。
二、京味电影服务于揭示人物悲剧命运核心下,也关注到旧京人的日常生活文化
1、以揭示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为己任
京味电影中尤其通过故事场景和镜头层层递推人物悲苦命运的个人发展性
和逃不脱的时代性。不分男女,不分职业。不论是拉人力车的祥子还是有公职又热心的张大哥,也不论是被迫沦为暗娼的小福子、月牙儿母女还是开大车店的虎妞和教李大哥农村媳妇烫发擦烟抹粉的太
太们,也不论是与茶馆共命运自焚的王掌柜还是活着的坏蛋小唐小刘们,电影中的每个人在艰辛苦难步步为营中被时代无情敲打苟且偷生。
改编自老舍作品的这些电影把旧北京人这种大悲剧命运展露得最为淋漓尽致。这也正是老舍原著的表达精髓。
2、在以小吃为主的日常饮食生活中,展现老北京人等级饮食文化背后超越阶层的平等的生活观
达濠鱼丸老舍改编的店因各种中对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皆有描写和表达。饮食主要展现当时北京老百姓的日常吃食。
虎妞在白云观庙会上吃爆肚马家爆肚。跟着陪男客逛晚市集的小福子,我们看到了油炸鬼、煎饼果子、馄饨……《茶馆》里秦二爷给乞丐母女要的烂肉面、王掌柜缺憾孙女的热汤面……还有《离婚》里的枣儿切糕,包子……还有北京人现在依然热爱的夏天避暑神器——酸梅汤,电影镜头都有表达。这些都是生活在底层的老北京人的吃食。也许丰盛不足,却也算丰富有余。偶尔小吃解馋打牙祭也能暂时性地抚慰当时代悲苦大众的凄苦内心。
如《离婚》里小赵一样的讲究体面人,请客去“华泰饭馆”,挑剔说便宜坊的烤鸭不好吃。张大哥请老李在家吃火锅。老舍原著中讲得更为细致,张大哥家吃火锅,调料要用卤虾油才地道。饭馆、烤鸭店和火锅一般是中产和富裕人的喜
食。底层的穷苦人是吃不上这些珍馐美味的。只是在《骆驼祥子》中四爷过大寿时才会请如祥子一样拉车的苦力吃火锅,还是规定了份子钱的。
富裕人吃炸酱面,穷苦人吃烂肉面。富人去茶馆喝茶,穷人也去茶馆喝茶。日常饮食因阶层、职业等社会因素而存在食材、口味、排场、场所、讲究的不同,但饮食类型一样,都有讲究。贫苦人因为难得和辛劳而获得的珍贵感移情到饮食上,为本粗糙的饮食增添最好的生活调料,吃起来尤其香甜味美。
饮食表象不平等,老北京人吃出了生活的平等味道。在世态炎凉和艰辛的生活磨练中,老北京人超越了物质本身,超越了阶级和阶层的束缚,活出生活的优雅,品出生活之外的禅味。这是老北京人弥足珍贵的生活观!
三、京味电影关注旧京街道建筑风貌集中于胡同和大杂院,突显破败沧桑感
城墙、街道、民居和建筑结构成一个城市的外在无声话语。遗憾的是,京味电影展现旧京街道建筑样貌极为乏力。这几部电影中,《我这一辈子》略胜一筹。
集体式把镜头放置在大杂院上,即便是城市建筑镜头,更喜欢灰调或者黑白式再现起伏错落的屋顶。加上近镜头里胡同、杂院破败的院墙,裸露的碎砖瓦,以及羸弱的老人和孩子、痛苦的面容……
镜头里捕捉不到千年皇城的富贵与优雅,只有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苦命的人儿。这是一座濒临破败的城市,和生活绝望的人们一样的境遇。城市与城市里的人,同命相怜。
1、四合院是宅门,贫穷人家居住大杂院
虎妞婚后住所就是四家共住的大杂院。更甚者住七八户,多数人家住一间房,一间房又住着老少七八人。大杂院是京城底层穷苦人混居的,比如车夫、巡警、仆人。
四合院则是高级知识分子和京城官员等有身份人家的宅门,老舍原著里描写,即便是一进院落的小四合院“院中一共才有六间房,夏先生住三间,厨房占一间,其余的两间作为下房。”①
三合房是介于大杂院和四合院之间的一种房屋结构,介于二者之间生活的人,会住三合房。《离婚》里老李租住的就是这样的房子。
2、地标性建筑展露更鲜明
老北京《骆驼祥子》里的城门、鼓楼、国立北京大学。《离婚》提到万牲园、北海公园。《我这一辈子》有颐和园、天坛、北海、白塔、天桥。《茶馆》提到西直门和德胜门。
怀孕能吃菠菜吗北京城细密如织的胡同格局作为生活场景在电影中有所展现,但都集体遗漏了胡同名字。只有《我这一辈子》出现了达志桥东口、达志桥西口这两个胡同名称。
①老舍.老舍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50页。
浦桃历史建筑是北京城最为辉煌和标志性的交通点,每一条胡同、每一个街道是交通图中最为明晰的交通线,东西南北纵横连贯京城内外。七个外城城门搭建起北京城最外围的交通棋盘,内城和皇城城门各自勾勒为棋盘状交通图景;棋盘间嵌套式布局,从小到大,又由大及小。这是北京,这是几千年北京留下来的最好的物质文化遗产。
四、京味电影隐性地揭示出旧北京人平民性情中的皇室贵族气质
老舍作品改编的电影在讲述北京人和北京城的故事中传递出普通老北京人代代传承下来的皇家味道平民化移就而表现出的性格气韵。
1、要体面,爱脸面
电影《茶馆》中的松二爷穿着蓝青粗布长衫,即便再寒酸,不像个人,还是提着鸟笼。《骆驼祥子》里祥子攒现钱也要买辆新车好车。衣着跟其他拉车的比永远都是崭新白亮的。四爷过寿拉车的也要穿长衣裳,这才显得体面。虎妞说搭喜棚子结婚体面。骆驼祥子里四爷寿礼大家要随祝寿礼,虎妞给祥子钱买八仙寿礼,要得就是个脸面。
体面是外在的,脸面表现在内里,既要外在的得体的衣着打扮和职业做派,又要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声
誉。内外兼修,才貌兼备,老北京人对自己的要求是趋于完美的。
2、讲究礼仪
祥子见到曹先生伸手曲腿躬身请安,说吉祥话“太太好、少爷好”。《茶馆》王掌柜嘴里最常说的“您吉祥”、“给您道喜”这样的好话。客人也会礼仪性地问候“王掌柜,你好?太太好?少爷好?生意好?”二德子和黄胖子见面屈身交错肩膀……这几部京味电影中,《茶馆》旧北京人的礼仪展露最为充沛。
请安、鞠躬、作揖。嘴上常挂好话,这是旧时北京人的礼貌和礼节,显露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丝丝透着老北京人的礼仪和修养。
3、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追求生活时尚品味
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最鲜明的表现是热衷于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又主要表现在生活爱好上。即便是《离婚》里被老婆抛弃、吃住在张大哥家的丁二爷也有自己的爱好——养鸟。此外,是对生活中应时应景时尚的追求上。《离婚》里流行眼镜,一照相大家都戴上眼镜。张大哥儿子天真结婚作伴郎是要做礼服,长礼服。《茶馆》里常四爷说刘麻子衣着西式洋化“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
4、请客送礼
人情往来是老北京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传统延续到今天。不论是车夫祥子还是科员老李和周围的同事,都懂得请客送礼的学问。《骆驼祥子》
里四爷做寿拉车的苦力们去送礼,《离婚》里张大哥周围的同事最擅长的就是请客吃饭说闲话,尤其喜欢请客时候看笑话取笑人,以此为乐。老舍在原著里更是一语道地:“这人们的送礼出份资是人情的最高点,送礼请客便是人道。”②此外,老舍作品改编的京味电影也有对旧北京结婚丧葬、寿诞、新年、端午节等民俗的粗线条展现。如,旧式结婚要八抬大轿、给新娘揭盖头、拜天地。新式婚礼新人互相鞠躬,有介绍人、证婚人、主婚人。寿诞要搭席棚、在自家请吃酒席,送寿桃。人死要请杠房,撒冥币。过年放鞭炮、迎财神。端午节包粽子、做五彩粽子、黄纸画钟馗贴大门上、手腕缠五线绳……虽然零散,也见概貌。
本文遴选的这五部电影都一定程度地展现和再现了北京的传统文化。这其中,1950年拍摄的电影《我这一辈子》北京传统文化的表现和表达相对而言最为丰富。建筑环境场景与旧时北京更为接近。
运用影像记录老舍作品所描绘的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北京人和北京事。运用视听手段传承富有魅力的北京传统和北京文化,这些京味电影因此而具有了跨越时代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孔繁峙.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掘与保护[J].北京规划建设,2005,(4).
人工智能专业大学排名3、关纪新.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J].北京社会科学,2007(3).
4、尹钧科.谈谈北京的地域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9(6).
②老舍.老舍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