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三河三中高考语文第十次模拟试题
(新课标全国卷)
           
卷(选择题 猪血糕24分)
一、(学校驾驶只要你记得l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可以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
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学文学的人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对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文学作品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纯正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确地欣赏任何作品的佳妙。
    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造,趣味也是如此。纯正的文学趣味必有创造性,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帖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节选自吴铭《话说文学趣味》)
  1.下列对小说中的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可以当一首诗看的好小说。      B.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有趣的小说。
      C.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小说。 D.艺术家对人生的观照和传达的技巧。
    2.根据原文,下列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各类作品都能够当一首诗看。
        B.对诗有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到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佳妙处。
        C.有广博的趣味,能够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处。
        D.有创造性,时时刻刻都能够开发创造新的文学趣味。
    3.下列对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人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比别类的文学作品更加谨严,纯粹,精微。
      B.爱好诗的人,在小说和戏剧中不仅仅看到故事。
      C.一个人喜欢诗就可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D.诗是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必要的构成元素。
诲女知之乎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喜欢诗,说明他有很高的文学趣味。
      B.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
      C.第一流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并不在故事。
      D.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偏嗜八股文、试帖诗。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取得
      B.未尝稍降辞              降:降低
      C.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质:询问,请教
      D.县官日有禀稍之供  县官:指朝廷、官府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无从致书以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录毕,走送之    无鲜肥滋味之享
增高的方法
      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不同,火锅鸡的做法相同;    D不同,不同。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与作者求学勤且艰形成鲜明对照的一组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流辈甚称其贤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送别,往往以诗文相赠,表达勉励与劝慰。本文就是明代大学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马生君则的临别赠言,语言含蓄隽永,表达了对马生的惜别之情。
      B.文章叙述了宋濂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语言从容恳切,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地克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D.作者以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