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负责人
汉译英教案
第一讲什么是翻译
一、翻译定义
国内外对翻译的定义,可谓多矣。文军教授在“论翻译过程与翻译标准的关系”一文(见《上海科技翻译》2000年4期)中说:从古到今,有关“翻译”的定义数以百计。上海交通大学的毛荣贵教授则将翻译定义之纷呈形容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下引部分国内外常见或较有影响的定义,供研读。
所谓定义,它应该有三大要素:命题、属性及特征。下定义需使用判断句。基此,下列翻译定义中的一部分也许并算不得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国内部分定义
1/  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唐贾公彦:《义疏》)
2/  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宋法云《翻译名义录》)
3/  翻译就是尽可能地按照中国语文的习惯,忠实地表达原文中所有的意义。(林汉达)
4/  翻译——是译者用一种语言(归宿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出发语言)表达的思想。
(徐永焕)
5/  翻译就是转换承载信息的语言,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王德春)
6/  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萧立明:《新译学论稿》,页14)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信息的内涵包括意义、思想内容、感情、修辞、文体、风格、文化及其形式。(蔡毅)
8/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的意义,它是语际间语言单位所含信息量的等值转换,以求最大限度地表达原文所含的信息。(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
9/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范仲英:《实用翻译教材》)
10/  翻译就是语际间“平起平坐,谈情说爱”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都交织着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思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与磨合。(董桥:《董桥散文》)
11/ 翻译是按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所作的信息传递过程。(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
12/ 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出处待查)
13/ 从本质上看,翻译就是一种信息转换行为。而信息转换行为实际上是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之一。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人类在思想方面的沟通原理实际上就很近似于翻译原理……外部世界并不等同于大脑中存贮的视觉符号,但是它却以某种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外部世界……、声、香、味、触,即凡是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知的一切都能以某种相应的缩影方式存于大脑中,也就等于它们被翻译成了相应的能被大脑任职、理解、存贮和提取的信息符号。因此,只要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无时无刻不在翻译着这个世界。换句话说,就无时无刻不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掌握着这个世界。翻译活动就是这样一种使人类不仅和自己的同类也和整个世界沟通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的理解行为。(辜正坤,转引自覃学岚,《英汉对比与互译教程》)
14/ 翻译是以原文为本,以译者为中心,以“忠实”与“对等”为本质属性,竭尽全力使译文全方位靠近原文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赵彦春:《翻译归结论》)
15/ 翻译就是将某种文字(即Source Language,又谓译出文字)转换成同义对等的另一种文字(即Target Language,又谓译入文字)的一种智性活动。(金圣华)
国外部分定义
1/  用其它语言对某种语言符号进行阐释。(诺曼·雅克布森,The True Interpreter)
2/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进行的操作,是用某一种语言的话语去替代另一种语言的话语。(Catford / 卡特福德)
3/  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中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费道罗夫)
4/  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
5/  作为一种过程,翻译是一种口头或笔头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把存在于一种语言的口头说的或书写的话语(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并且保持原话(原文)内容不变性和质量以及原作者的准确性。
作为翻译活动的结果,翻译是原文的类似物(analoque)。理想的翻译就是原文的理想类似物,它是新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现实中造成的,并在这一现实中和为这一现实而发挥作用。不应把这里所说的analoque看成是原文的绝对的、逐字的语言类似和死板的复制,而应理解为原文的整体系统的类似,
即结构功能的类似。(安娜·利洛娃,1985)(转引自杨自俭,关于建立翻译学的思考,《中国翻译》1989年4期)
7/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Catford,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8/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 &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9/  What is translation? Often, though not by any means always, it is rendering the meaning of
a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in the way that the author intended the text.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10/  A continuous concomitant of contact between two mutually incomprehensible tongues and one that does not lead either to sup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either is translation.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Macropaedia)
二、翻译比喻
翻译的比喻种种
(何刚强)
人类对翻译的认识被记载在历史和当代的许多有关论著里,其中我们常常可看到一些西方学者和翻译家对翻译所作的比喻,精当隽永,读来让人不胜回味。
圣经翻译钦定本1611年问世欧洲。这本书的翻译者们在事后对翻译所做的一番比喻至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感到非常的亲切:“翻译就是把窗户打开,让光线进入房间;翻译就是把贝壳撬开,这样我们便可以品尝里面的肉核;翻译就是撩开窗帘,这样我们便能窥见最圣洁的地方;翻译就是打开井盖,这样我们便可获得水源。”
这一串比喻把翻译与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挂起了钩:光线、食物、水,把翻译活动比作人类生存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当然这些比喻还可以作这样的引申:翻译给了我们了解世界文学和文化的途径,开阔我们的视野,也使我们自己的文化获得进一步丰富的养分。
对翻译的众多的比喻似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的比喻;第二类则侧重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想象描述。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类比喻的若干例子。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赫尔德对翻译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种语言在未被翻译之前就如同是一个处女,尚未与一个外国人同床共枕并生下混血儿。暂时来说,她仍然保持着其清洁与天真,代表着其人民性格特征的形象。”“混血儿”一词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翻译作品与原作之间既有血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这样的一种特殊关系。
德国最伟大的文豪歌德则说:“翻译家应被看作是忙碌的媒人。他对一位还半遮着面的美人大加赞誉,说她真值得我们倾心。媒人就这样激起了我们对这位美人的爱慕,于是就一定要对她本来的长相看个究竟”。“半遮着面的美人”这一说法非常传神。读翻译作品毕竟不同于读原作,多少总有点“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要完全领略“原汁原味”,当然最好还是去读原文。好的翻译不仅成功地介绍了原作品,而且还能进一步激起读者对这位“半遮面美人”的强烈好奇性,于是有条件的读者最终还可能会忍不住要去原著来读,以便毫无阻隔地去看清楚这位“美人”的全部容貌。一个最好的例子莫过于钱钟书先生在他“林纾的翻译”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所谈的体会。据他说,他就是因为看了林纾的西洋小说翻译,受到吸引,才去原著读的。
在Susan Bassnett与Andre Lefevere两人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的前言中,翻译被比作婚姻:“虽然从理想的角度来说,翻译可看成是两种不同的文字或文字背景之间的美满婚姻,使得两者和谐相处,同甘共苦,但是实际上翻译的进行是呈垂直轴线而非水平轴线的。换句话说,翻译者要么把译品提升至原文与原作者的水平,要么把目的语的文化看得更高,于是就完全让原作去适应它。这后一种情形在今天是经常发生的,特别是当译者所处理的篇章与现在有相当大的时空距离时,情形更是如此。”
婚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还常常体现在婚姻的不平等上。依据这个比喻,这种不平等似乎又是绝对的,因为译者有意无意中总会暴露出他在两种文字与文化中偏向甚至偏爱哪一方。为什么有的译作读来洋味十足,而有的译作读来全然没有翻译的痕迹,有如浑然出自中国作者之手呢?部分的原因恐怕也在于此。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些对翻译的第二类比喻。美国翻译家玛格丽特·佩登(Margaret Sayers Peden)推出了一个十分新颖的翻译比喻:
“我喜欢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溶化的过程。待到变成了液体状态时,每个分子都变换了位置,没有一个分子与其他的分子再保留着原来的关系。它们开始了在第二种语言里形成作品的过程。分子有逃逸掉的,新的分子涌了进来填补空缺,但是这种成形和修补的轨迹
完全是隐性的。在第二语言里确立起来的译品是一块新的方方正正的冰块,它虽与原来冰块不同,然而外表看上去却是一模一样的。”
这个比喻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一块冰从溶化到再结成冰,中间的过程是剧烈的,伤筋动骨的,然而却又是悄悄的。这个过程既表示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翻译者默默地创造性劳动的一个生动写照。
对翻译最新的,也许是更具揭示性的一个比喻是“翻译是没有舞台的演出”。罗伯特韦克斯勒(Robert Wechsler)在《文学翻译之艺术》一书中把翻译家与音乐家作了比较后认为:作为艺术家、翻译家与音乐家都是把别人的作品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再现给人们。然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一个音乐作品创作出来,其目的就是为了要最终通过身体动作(演奏)或喉音传达给大众。而一部文学作品却不是为了要翻译成其他的语言而撰写的。还有,每一位音乐家都知道,他的同一表演会有几十次,几百次;但是翻译家知道自己对一件作品的“表演”可能就只是一次。因为翻译作品一经问世,基本就是一锤定音了。
巴西的一些翻译家对翻译有一个奇特的比喻。他们将翻译者描绘成一个“同类相食者”(cannibal)的形象:翻译者将原文“吞下去”,然后“吐出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东西来)。这个比喻展示了一种对翻译本质认识的观念性变化。从传统的翻译观来看,翻译中原文与目标文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原作与译者之间关系,总是支配与服从,“主与仆”的关系。现在这个新的比喻更强调翻译本身具有原创性。
另有少数比喻则是直接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在这类比喻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翻译者即背叛者”这一说法了。这个比喻背后的理由是:优秀的作品总是在行文的各个方面不落窠臼,而翻译者在翻译这些作品时却往往被原文的语言框架束缚住,显得恭谦胆小,不敢越雷池一步,结果将原作平庸化,译者于是必然背叛原作。
翻译还可被想象成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德里达对翻译的一个比喻就有点令人不寒而栗,他说:“翻译的过程是处女膜破裂的过程,是对原作的粗暴进入”。他的意思似可解释为:原作的神圣性与完整性(这里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一经翻译必然遭到无情的、无法补救的破坏。这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世界上的翻译活动也并不会因此而中止或取消。好的翻译还是应当被看成是与原作的“喜结良缘”,只有那些不负责任的翻译,那些劣译才真正是对原作的粗暴蹂躏,我以为。 (《文汇报》2003年9月8日)
翻译比喻研究
感兴趣的同学可查阅谭载喜刊于《中国翻译》、《外国语》及《国际翻译学新探》论文集中系列文章。
三、其它
Translate词源考
Translate=trans+slate,其中,trans含有transform和transfer的意思。Transform本义是“使变态,使之变形,是事物在形、状等方面的改变”。Transfer本义是“转迁,传递(输、导、动),移植,转让,转移等”。名词slate意为“石板”,因而西方有人考证说,古代象形文字刻于石板,后人欲读,必将它转成同时代的文字,故称之为“翻译”。(黄忠廉《翻译本质论》) // 从英语的词源来看,translate 由前缀trans-和名词slate构成,前缀trans-含有transform和transfer的意思。Transform本义是“使变态、使之变形,使某物在形、状等方面的改变”。Transfer本义是“转移、传递(输、导、动)。移植,转让,转移等”。(《现代英语大词典》,1990)名词slate意为“石板”,因而西方有人考证说,古代象形文字刻于石板,后人欲读,必将它转成同时代的文字,故称之为“翻译”。这种推测尽管不很科学,却有几分道理,给人启迪。(黄忠廉:《翻译本质论》页18-19)
“翻译”释疑
有的时候,我就想,“翻译”,这意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查字典,翻,好解释。译呢?我们常常发现,那译字的半边,配上许多边旁,就变成了“驿”、“泽”、“铎”、“释”等等。照许慎的解释,那半边的意思是“目势也,从横目,从,令吏将目捕罪人也。”那“”,亦可解释为“盗不止为”。如果照现在人的理解,应该是“用目光暗示警察,将犯罪嫌疑人抓起来。”这样的本意在“言”、“金”、“水”、“采”作边旁后,本意起了变化。而“译”只作了“传译四夷之言者”。但我还是认为,译,含有用语言让人把“不规范”的东西,植入“规范”,令大家能明白、遵循的含义。(张国擎,翻译杂谈,载许钧《翻译思考录》)
“翻译”其绎
译者,易也,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可归入“三化论”。
译者,一也。是矛盾统一论;包括“均势”、“等化”在内。
译者,依也。译文只能以原文字句为依据,可归入“三似论”。
译者,异也。译文可以创新立异,以创补失。
译者,意也。翻译即译意,包括言内、言外之意。
译者,艺也。可归入“艺术论”。
译者,益也。翻译要能开卷有益,使人“知之”。
译者,怡也。文学翻译要能怡情悦性,使人“好之”、“乐之”。(陆谷孙)
译者,驿也。(余光中)
译者,绎也。(杨全红)
译者,臆也。(陆谷孙文)
译者,呓也。(同上)
译者,逆也。(意大利警句)
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diy发夹
“翻译”新解
我们今天所提出的翻译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转变成另外一种语言的纯技术形式的翻译,而且也是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从一种文化转化为另外一种文化的文化“转化”(transformation)、“阐释”(interpretation)和“再现”(representation),这种转化和再现恰恰正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而实现的。(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页8-9)
上世纪80年代法国比较文学家吕奈尔(P. Brunel)等3人在他们合著的《什么是比较文学》一书中指出:“和其它艺术一样,文学首先翻译现实、生活、自然,然后是公众对它无休止地‘翻译’。”而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也以为“文学艺术的存在,一个社会的历史真实感,有赖于没完没了的同一语言内部的翻译,尽管我们往往并不意识到我们是在进行翻译。我们之所以能够保持我们的文明,就因为我们学会了翻译过去的东西。”二段论述堪称异曲同工。不难看出,这里的“翻译”已不再指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它成了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的一个行文,“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说:哪里有交往,哪里有交流,哪里就有翻译。”(谢天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中国比较文学》,页11)
汉译英教案(2学时)
一、汉英语言对比
思维逻辑和思维方式
语言文化对比(参见教材)
文化的定义及其分类
文化、语言与汉英翻译的关系
词的对比
10月申报期词组的对比
句子的对比
思维逻辑与事理逻辑
二、思维和语言的转化
句法结构顺序
S+V+O+ad. (E)
S+ad. +V+O(C)
我30多年来一直没有见过他。
I have not seen him for over thirty years.
弗瑞德把它拿回家,几天之后,又把它包扎得漂漂亮亮地送回来了。
Fred took it home with him and returned it a few days later beautifully bound.
三、句法结构中心
你们班家住乡下的同学有多少?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your class whose homes are in the countryside
不搞改革,不坚持开放政策,我们制定的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We can’t reach our strategic goal unless we carry out reform and adhere to the open policy.
四、定语的位置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寻净化空气、防止空气受到各种有害工业废气污染的有效方法。
The scientists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are looking for the efficient methods to make the air clean and protect it from the pollution by all kinds of industrial harmful waste gases.
去冬砍倒的那些苹果老树差不多够今冬烧火用了。
Those old apple trees that were cut down last winter will give us wood for the fires most of this winter.
五、信息中心
我原来打算今年一月访问中国,后来不得不推迟了。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had intended to pay to China in January.
他五岁时生了一场病,变成了聋子。
He became deaf after an attack of illness at 5.
六、逻辑性表达
眼疾手快(手疾眼快?)
quick of eye and deft of hand
救死扶伤
heal the wounded and rescue the dying
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those peasants who have little or no land
七、习惯性表达
衣食
food and clothing
钢铁
iron and steel
水陆
land and water
新旧
old and new
冷热
hot and cold
水火
fire and water
女仆在餐桌上摆上了餐具
The maid laid knives and forks on the table.
The maid laid the table (with knives and forks).
He planted trees in the garden.
He planted the garden with trees.
八、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
“天人合一”与“自我中心”
我(的)身体健康。
I am in good health.
我的法语看报很吃力。
I can’t read newspapers in French without much difficulty.
我们在各方面的工作都获得了很大的胜利。
We have won great victories in all fields of our work.
一踏上国土,我们到处感受到关怀与照顾。
The moment we stepped into the country, care and kindness surrounded us on every side.
九、直率与含蓄
接到你们的贺函,我十分愉快。
I am very happy to have received your message of greetings.
现在有机会互相介绍彼此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对此,双方认为是有益的。
The two sides found it beneficial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present to one another their views on a variety of issues.
我访问过一些地方,遇到过不少人,要谈起来,奇妙的事可多着呢。
There are many wonderful stories to tell about the places I visited and the people I met.
我们用照相机拍摄下永久性的照片。
The camera gave us a lasting picture.
十、客体与主体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The mastery of a language is not easy and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s.
他一想到要返回去,心里就害怕。
The thought of returning filled him with fear.
我没想到你会反对。
It didn’t occur to me that you would object.
十一、逻辑与领悟
我感到功课很紧张。
I feel busy with study.
匠心筑梦
谁都知道,西北地区是艰苦的。
Everybody knows life in the northwest  China is harder.
20平米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Let the other people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know China. Let China make close contact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十二、语言的表里
虚实互指
It was to be a very thorough attack, thus looks and undertones were to be well tr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