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流浪到成都写的诗
杜甫流浪到成都写的诗如下: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作并无李太白诗的飘逸洒脱但却有着鲜明的现实主义彩,更是被冠以“诗史”之名。但是杜甫流落成都时所作的一首《绝句》却像是他诗作中的另类,虽然开篇便是千古名句却让人耳目一新。
杜甫《绝句》(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其三)这首诗我们感觉非常家常,甚至说带有一点点田园风味。或许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文风,让这首诗也是人尽皆知。
“两个黄鹂鸣翠柳”早上或者午睡刚醒,抬头一望窗外就有翠柳,有两只黄鹂在树上鸣叫。这一黄一绿的彩搭配就能让人看出来诗人的心情相当不错,毕竟心情不好也就不是黄鹂了,可能是乌鸦、杜鹃之类的,翠柳也可能会变成残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在这句诗中写出了一种非常祥和的慢生活的节奏,他看见黄鹂在翠柳中间鸣叫,又看见一行白鹭缓缓地飞上了青天,这里的“青”和“白”又构成了一种鲜亮的颜,与上一句的“黄”、“翠”直接形成一幅青绿山水画,杜甫的心情简直是好到极点。
之前杜甫的诗作大多沉重,而且他总将自己称之为“老杜”,妻子也称为“老妻”“瘦妻”,那么为什么这首诗中他的表现却十分欢快呢?因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他呆在成都的时候。
杜甫住在成都时期日子过得不错,那些在成都为官的人跟他关系也比较好,比如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一直照顾他,等到裴冕离任之后又来了他的好朋友高适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虽然杜甫在成都有过一系列关于对家国政治的感慨、对于朱门酒肉的愤慨,但总而言之他在成都的生活相对比较安逸。
“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明明是冬日的雪景,可是诗人此刻描写的不是春天的景象吗?春天怎
么可能出现雪景呢?他向西看着远处的雪山皑皑在望,真是心情好得不得了,这说明诗人正在寻觅美景,他不但看到了眼前春天的景象,他还寻觅着窗外的景象,这里所说的“西岭”指的就是远处的岷山,岷山由于海拔比较高,山顶常年积雪,所以诗人才能写出这句看似突兀实则写实的诗句。
早教师在我们印象中的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但是看到这首诗他好像游离于社会之外只顾着过个人的小日子,但是有这种想法那就错了,杜甫就是杜甫,他不是“诗佛”,眼前和远方固然有美景,但是他时刻也忘不了家国,看起来这首诗里面没有家国,但是这最后一句话恰恰体现出来杜甫的忧国忧民。
手机自动关机怎么回事在“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中,首先就需要了解一个知识点,那就是“万里船”,在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著作中可以了解到“蜀人入吴者,皆从合江亭登舟,其西则万里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四川人想要去东吴,也就是现在的江浙一带,如果要走水路,就要从合江亭登船,合江亭是成都著名的码头,合江亭以西是万里桥,万里桥向西就是杜甫草堂。
那么这所以有“万里桥”这样一个称谓是因为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送大臣费祎出使东吴,费祎感慨“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所以这座桥就被称之为“万里桥”,而杜甫的这句诗说的就是停泊
在合江亭和万里桥附近的船舶,这些船可能是买卖的船、货运的船、运送物资的船,作者之所以强调地点就是为了点明这些船即将从成都奔赴遥远的江浙,这就说明当时水上的商道依旧活跃,虽然国家久经战乱,但是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正在恢复。
这就是杜甫的智慧,他虽然关心家国、关心人民的生活,但是他并不直接写出来,而是由这样一个船的景象侧面烘托出来,烘托出他要写这首诗的主旨。
其实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一下这首诗:
相识瞬间作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诗人一看,虽然我现在已经离开长安,离开了洛阳,远离了政治中心,但是我依然为国家操心,为民众操心,我看到在这成都停泊的即将奔赴东南各地的船舶,船上全是货物和物资,我就想到我们这个国家正在复苏,我们的国运也正在复苏,我的心里非常欣慰,因为这样的欣慰和欣喜看到眼前尽是美景。
唐代的诗人不计其数,有的人喜欢单纯的写景来彰显纯粹的个人世界,像李白有的诗就比较孤独比较痛苦,但是大部分都是个人的痛苦、个人的孤独,但是我们发现杜甫无论是自己处在痛苦和孤独之中,还是独自欣赏美景当中,他最后总是经意不经意、自觉不自觉的
点出自己这个个体和老百姓、国家的关系,这就叫家国情怀,也就是我们总说的祖国在我心中。而在杜甫这首看似单薄、写景的诗歌中,所要表达的其实亦是一种作者在面对动乱后的国家所有的心酸、期许。这首诗歌也在其问世后,传颂千年,成为了人尽皆知的佳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