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在后世蜀道类诗中的地位
李白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像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重视民歌遗产等方面,他跟屈原完全一致。而《蜀道难》是他众多优秀作品里面的典型之作,在历史当中有不少描写蜀道的优秀作品,在众多的蜀道系列诗歌中,以李白的《蜀道难》为最佳作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有继承也有新的开拓,下面就谈谈李白《蜀道难》在后来的蜀道类诗篇中的地位和价值。
自李白之后,蜀道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与家国和个人情思。安史之乱后,天下诗人皆入蜀’”万事不如意或许是谪仙的称誉和《蜀道难》的光赫周公解梦梦见很多蛇在引发了诗人们广泛持久的共鸣的同时,也吓阻了许多文人的热情,李白《蜀道难》之后的唐宋元时代居然无一位作者敢以《蜀道难》为篇名进行创作元明清大一统,彻底结束了北宋末年以来蜀道南北分裂、战火连年的社会动荡,开启了蜀道建设的新阶段”“随着中华文明重心的东移南迁,西部时代让位于东部时代,蜀道文化衰落,运河文化崛起,梦回汉唐就成为元明清蜀道文学的主题,多现同题之作,诗歌艺术随大唐盛世的衰落而走向成熟、鼎盛,继而渐趋落寞,蜀道文学的起落却也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中不断发展,李白《蜀道难》后继之作对此有所体现。
从内容上看,李白之后,蜀道成为历代墨客笔下道路难行、仕途险仄、人生不易的代名词,尤以明代作品较多,而表现手法各见其功。或如杨士奇《东里集》一首《蜀道难》先以自然山水直叙道路险峻,后以行人未行先胆落,马足凌竞度还却行人、马骑之态侧面进行烘托,再以王遵叱驭如康庄历史典故为依托,与实际路遇险阻之境况形成鲜明反差烘托蜀道难行,且如飞崖、鸟道类景象的选择能见李白之痕迹;明吴国伦《甔甀洞稿》有蜀道难二首,其一以神话传说、往来行旅之状和夸张的比喻依次衬托蜀道之险,其二以蜀道沿山自然气象,山路向上盘旋无尽头和历史典故,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切入主题;还有如江源《桂轩续稿》的杂言《蜀道难》,构思角度颇有李白风范,开头莫高烵蜀山,莫险烵蜀水五言先闻其声,王尊策驭何壮哉,王阳回辙愁车摧。忠臣孝子各有见,坐令闻者徒悲哀。昔闻蜀道难,今历此地险辛苦,曾备尝恸哭,恐未免吁嗟。蜀道之险有形者,若人心之险无形耶?有形之险力可防,无形之险能中伤尔后十句七言,体语具排,全方位写出蜀道险峻,并由此联想到在前《蜀道难》中多次被引用的历史典故两相对比,以抒感慨。另《明诗纪事》和杜应芳《补续全蜀艺文志》记录前人作分别载有《蜀道难》一首,两首诗无一字提及险字,却也从自然与人文实状的角度体现出诗歌的基本主题。
到清代,有曾燠《赏雨茅屋诗集》中《蜀道难》,其诗以蜀道难,蜀道何尝难开篇,对
蜀道何尝难从历史典故与自然奇险方面进行论述;《海秋诗集》录有七言绝句《蜀道难》一首石栈天梯蜀道难,长蛇猛虎怯追攀啃老一族”化用李白诗中词句,其中一句可怜太白逍遥客,西顾蚕丛劝早还,还能见出诗人对李白《蜀道难》内涵的理解。然而在清代,见解与表现方法与众不同的当属乾隆皇帝作的同题诗一首栈道险只不过如塞上山,却履剑阁如平地,凯歌士卒咸归家,反《蜀道难》之意而行,讲剑门蜀道之易以反衬金川蜀道之难,是对李白蜀道难之说在否定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蜀道难行,情感内涵上以蜀道为表现对象,又以其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为载体,消解内心的苦涩情绪,寄寓家国情怀和个人情思。如杨士奇的腌牛排未若人心有崎曲,眼前十步能摧毂,杜应芳集前人之作中的诗句若比世人心,类坦殊靡他透明指甲油”,将蜀道的险峻难行与人心难测相比较的基础上与蜀地之外的自然天险作对比,其中如无如、更有、亦、若比、类、岂有比较语义的词语的使用,相较之下即见长短,令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山虽险却不比人心险恶;还有如江源的蜀道之险有形者,若人心之险无形耶?有形之险力可防,无形之险能中伤,较之前诗作感情抒发愈加直白恳切。如果李白之作最后仅是再而三的强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情表达热烈却隐晦,那此篇《蜀道难》则于结尾处四句惊醒了还沉醉于对蜀道艰险难越的慨叹之人,以蜀道虽难却有形可寻来反衬人心无形
而难测,更具现实的警醒之意;《明诗纪事》中《蜀道难》最后一句不闻一日断行人,一方面很好地体现出明清蜀道复兴,另一方面也反衬出蜀道虽难行,仍有意志坚强之人勇于攀登跋涉的精神;而曾燠的诗最后七句以蜀道难,蜀道何尝难,彭亡观坂堪悲酸,巴东三峡猿声苦,毋令荆襄唇齿寒再次点题,诗人大胆表露抒发对时世的感慨,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观照。
通过对后《蜀道难》分析可见,诗歌体式、构思方式、诗人视角、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运用更加熟稔而灵活多变,从至极的甚至是血腥阴森的夸张渲染逐渐归于朴实的冷静地直观,以夸张的笔触临摹山水却相较于李白的诗,更见真情,意蕴主旨与蜀道内涵在前《蜀道难》与李白诗作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更多地体现出社会大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蜀道山水诗的影响,因而更能触及人心。
总之,李白《蜀道难》是一个分水岭,起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采用浪漫主义写法,大胆的夸张想象神话故事,表现手法和语言,后人无法企及,主题思想多义性,不具像。后世的诗歌则在涵义上表现的更加多样化,蜀道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家国和个人情思,情感内涵以蜀道为表现对象,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蜀道艰难,从而达到寄寓国
家情怀和个人情思,较以前的诗歌语言上更加直白,让人更加的感受到虽然山险恶却不比人心险恶,有形之险可以防,无形之险能重伤,能大胆表露抒发对世事的感慨,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