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号召推倒旧文学,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
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文学进行了坚决的否定,该文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
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他从“八事”入手,即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他们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后期发起人增加了冯乃超等,出版《创造月刊》等,提倡革命文学。文学活动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建设新文学为己任,后期思想明显“左”倾。创造社是新文学的第二个社团,为新文学发展做出贡献。高一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山景区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鲁迅、冯雪峰与太阳社、创造社部分成员共40余人出席大会。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
(左联的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反对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促进“新兴阶级的解放”。)
左联成立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进了文艺大众化,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文学创作,创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先后出版了《拓荒者》、《萌芽月刊》、《十字街头》(鲁迅主编)、《北斗》、《文学月报》、《文学导报》等革命文艺刊物。
4、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强调文学关切社会和人生的必要。在创作上,体现出关注人生和社会的文学立场。人们习惯的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代表创作形式是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5、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等发起聚会,成员较复杂,文人、银行家、
政客、交际花都有。1924年夏成立了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1933年消亡。新月社是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影响大,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他们倡导新格律诗。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和繁荣。
新月诗派
1926年《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的形成。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重要诗人有朱湘、方令孺、林徽因、刘梦苇等。提倡新格律诗。对新诗的艺术进步做出一定贡献。新月诗人努力使新诗由五四以来的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换。规范化的举措是“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格律的谨严”。这一诗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曾发生过相当的影响。
6、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
答: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
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在功能上侧重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是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给予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阶层为主的读者,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文学。
7、《野草》
作者为鲁迅,20年代创作散文诗集。表达了鲁迅的韧性的战斗和心灵的苦闷,是鲁迅的生命哲学。象征主义创作方法,隐喻手法的大量运用。
8、新感觉派
指以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为代表的30年代上海的现代小说派。
从题材上看,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
在艺术表现上,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创造出强烈主观彩的新现实。
新感觉派小说
又称心理分析小说,是在弗洛伊德学说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面形成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这一流派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三十年代初期曾轰动一时。主要人物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造特
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揭示了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精神的疲倦和心灵的孤独。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热衷于描绘都市文化的时尚特征。穆时英《夜总会里的
五个人》以一个周末夜总会为场景,描写了五个人生的失意者。
9、民族主义文学
1930年元月,在陈立夫、陈果夫的策划下,国民党发起所谓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有深意的名字这是由国民党的一些党棍特务如潘公展、范争波、莫震遐等拼凑而成的。
他们成立“六一社”,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鼓吹文艺要有一个“中心意识”,攻击无产阶级文艺。
他们妄图用“民族意识”、“民族主义”来抹杀和代替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用民族主义文艺来抵制和取代无产阶级文艺。这个反动文学派别补救就彻底失败而告终。
10、七月派小说英文歌排行榜
抗战爆发后,胡风等人创办了《七月》杂志;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家;
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以浓郁的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注重主观感情的渗入,描绘着由时代的压迫、社会的苦难和灵魂的创伤交织的人生图景,重视挖掘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丰富,注重表现人物的原始生命力;追求心理描写的深度,充分体现了胡风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扬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这些作品,多数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徐文,故史称“七月小说派”。
七月诗派
以鲁藜,绿原,翼汸,阿垅,曾卓,卢甸,孙钿,方然等为代表,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
由诗体为主要旗帜。七月诗派的诗作大都收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中,故名七月诗派,它继承了30年代中国诗歌会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他们把诗歌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鲜明的政治倾向和革命功利性,诗歌中充满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浓烈的感伤郁愤情绪,流露出苍凉悲壮的气息
11、京派小说(京派作家)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没有正式的结社,有自己的阵地,如《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
除前期的老舍外,主要是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林徽因,及稍后的汪曾祺等。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人性美,尤其是乡土的人情美,来与现实的丑相对抗,强调文学是作者感受的强烈表现,并有意识的让它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京派小说的特点)以人道主义为根基的“为人生”的创作思想;内容上多写自然风物,纯真,爱情,美好童心与原始淳朴的人性美,人情美,时或也对都市上流社会发出讥刺。艺术上化“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象征于一炉,把现代写意小说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香港公司注册代理12、九叶诗派
是由1981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集》而得名;该派崛起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缇、袁可嘉、穆旦等;《文聚》、《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是其主要阵地;主张在诗歌创作中“追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传统”。
13、《屈原》
作者为郭沫若,四十年代的剧作。通过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爱国与卖国两外交路线的斗争,表现了屈原热爱祖国,反抗侵略、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高尚品德,爱国的政治家与诗人的典型。浪漫主义风格,实事求是的创作原则。
歌曲江南style13、孤岛文学
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租界区为止的4年零一个月里,英法等外国租界仍维持着“中立国”的地位,像是大海中的“孤岛”。留在上海的爱国作家,便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继续进行各种公开或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