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半年青海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解答
注意事项:
1.考题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答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语言的特点,推荐阅读其他杂文,下列适合的是()。
新托福考试冲刺试题A.《华盖集》《坟》《而已集》《彷徨》
B.《华盖集》《坟》《而已集》《野草》
C.《呐喊》《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
D.《华盖集》《坟》《而已集》《华盖集续编》
2.某教材设置有“感受儒家文化”的学习专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初步了解儒家思想。下列文献,不适合的是()。
A.《齐桓晋文之事》
B.《劝学》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谏逐客书》
3.某教材必修(5)第一单元的选文有《雨巷》《荷塘月》和《荷花淀》。下列单元主要教学目标的设计,合适的是()。
A.借助细腻的环境描写,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B.置身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文本所营造的独特意境
C.联系作品描写的时代,了解文本反映的社会矛盾
D.解析丰富的修辞方法,掌握几种修辞方法的特点
4.教师开设了“中华楹联赏析”的课程,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文化论著研读
D.语言文字应用
5.教学《鸿门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文体专题阅读。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苏武传》
B.《谏太宗十思疏》
C.《与妻书》就业意向
D.《陈情表》
十月再见十一月你好图片
6.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补充了“左联五烈士”的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对教师做法的解析,不正确的是()。
A.拓展的材料多元丰富,可考虑不同文本类型或多位作者
B.通过多篇文本的专题阅读,学生获得了多重的情感体验
C.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要考虑课内外、单篇多篇的结合
D.由文本世界延伸到当下社会生活,建构文本的现实意义
7.某练习册选择了一篇介绍我国某著名生态学家的传记,并设计了4道阅读思考题。其中,能够训练学生推断能力的思考题,合适的是()。
A.这位科学家在环境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B.这位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原因是什么?
C.这位科学家的生态理论对当前的环境治理有什么价值?
D.这位科学家的品格和治学精神有哪些值得青少年学习?
8.某教师为了让学生把握《想北平》的情感基调,师生一起查阅资料,梳理“故乡”的含义、类型、价值等。对教师做法的解析,恰当的是()。
A.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好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B.概念梳理难以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很难达成学习目标
C.文本之外的学习内容较多,未能凸显文本的学习价值
D.学生查阅资料梳理概念,落实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9.某教材在课文的右边设计了“对话栏”,对话栏中既有“补充资料”,也有“阅读提示”,还留
有空白供学生使用。该“对话栏”倡导的主要学习策略,不合适的是()。
A.知识梳理
B.自主探究
C.阅读对话
D.圈点批注
10.某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后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哪些特点。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关于教师布置此题要达成的目标.下列恰当的是()。
A.能多焦度多层次地阅读鉴赏,对优秀文学作品能常读常新
南京特产礼物B.培养观察、描绘自然的意识,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C.能在阅读鉴赏中,把握景物的特点与作者情感抒发的关系
D.学会关注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活,辨析文化现象之间的差异
11.阅读《窦娥冤》的评课记录,按照要求答题。
关汉卿是了不起的大戏剧家.但关汉卿的经历以及写作背景,与高一学生之间的距离太远了。再加上剧本这样的文学样式,学生很难进入文本。到底怎么教,是一个难题,但也不是不可逾越的。
张老师执教关汉卿的《窦娥冤》,把教学重点放在“戏剧语言”上,着重抓对白的运用,她通过补充对白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窦娥冤》。抓对白的形式,是从语言开始进入;补充对白,是让学生理解对白背后的潜台词,体会它的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堂课实现了师生在合作中与文本的对话,在教法上是一种创新。
对上述评课内容的解析,正确的是()。
A.将阅读与口语训练相结合是一种创新
怎么清理浏览器缓存
B.把对白作为戏剧的学习重点是恰当的
C.该教师借助扩写或补写活动。帮助学生实现阅读中的多重对话
D.补充写作背景、作者和剧本知识就能克服高一戏剧学习的困难
12.阅读《白莽作(孩儿塔)序》的教学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学习目标:
(1)阅读并“议议讲讲”文章内容,明白“序”的一般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活动设计:
(1)围绕“如果我是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后进行交流。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将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进展作比较。
(3)根据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对上述教学设计的解析,不正确的是()。
A.“明白‘序’的一般写法”这一学习目标与文体特点相匹配
B.落实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提供一个复杂的问题
用打造句
C.教师希望根据学情及时反思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
D.教学环节简明,主要活动展开有序,可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13.阅读《一片树叶》的课堂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预习中的疑问展开讨论)
生1:“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为什么用“吊”?
师:谁能解答?
生2:因为是刚出生的叶子。
师:是吗?这是什么季节?
生2:秋天。
生3:“吊”写出黄叶干枯的形状和即将落地时的状态。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理解吗?
(生说“同意”并点头)
师:请继续提问。
生4:“一叶坠地”的“坠”能不能换成“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