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小说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解理3、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背景资料: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鲁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让鲁迅过早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人情冷暖,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都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主要经历:1892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6年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担任教师。1912年5月,鲁迅北上,开始了北京长达十四个春秋的生活。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
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2、写作背景
1840年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
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
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预习案
演奏音乐英语
1、认真读课文。
2、给加点字注音。
阴晦.()秕.谷()颧.骨()折.本()恣睢
..()
3、小说写的故乡是哪些人的故乡?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都给你留下了哪些哪些深刻的印象?
闰土:农民。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杨二嫂:小市民。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我”:小知识分子。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情他、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
4、请根据地点的不同,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出各部分的起止,并用三个字分别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回故乡。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部分:在故乡。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第三部分:离故乡。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
第一课时
探究案
一、展示“预习1、2、3、4”成果。
二、分析闰土形象。
2、概括闰土的性格特征。思考:是什么让闰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中年闰土: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犹如一个木偶人。
原因: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反动统治的剥削与压迫。
②“老爷”,“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一副香炉和烛台──社会等级观念的侵蚀。
训练案
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豆腐店生意难做。农村经济的破产,让城市经济萧条,小市民的生活也很难。
第二课时
探究案
一、展示上节课“训练案”的内容。
二、在文中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
(1)回故乡──急切(2)见故乡──悲凉(3)忆故乡──沉重、忧愤(4)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5)见杨二嫂──惊吓、困窘(6)见闰土──兴奋、惊异
(7)离故乡──怅然、悲哀、希望
三、研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记忆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木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句中的“高墙”指什么?
李清照的诗词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他的愿望”是什么?“我的愿望”又是什么?“他的愿望”为什么切近?“我的愿望”为什么茫远?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5、“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就不会实现,有了希望与没有希望是一样的结果,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有可能实现,希望便“无所谓无”。
三、理解小说主题。
1、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①反映辛亥革命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的现实。
②社会传统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人性的扭曲。
③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2、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故乡”是谁的?“故乡”在哪里?
美容美肤“现实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小说中的故乡是“我”的,又是“我们”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归宿。
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勇敢地开创新路。
十《孤独之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让学生联系实际,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数学学习计划学习重点:
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背景资料:
1、走近作者
曹文轩(1954—),现代作家,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草房子》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陆鹤、
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
“陆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陆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是学生“戏弄”的对象。
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陆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当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陆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即使陆鹤用这样严重的错误来报复别人对他的侮辱,但是,孩子还是纯真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可喜的是,他还是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而且把这个角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陆鹤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为集体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纯真的,他们的“忍不住的笑”“厌恶的眼神”也并不含真正的“恶意”,从孩子的世界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真,什么是纯。
一个是秃顶的“陆鹤”,另一个是美得让人忍不住有保护欲望的“纸月”,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明的感觉,不知不觉间有了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描写的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虽然纸月是个私生女,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并不影响纸月的善与美。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眼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
而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在新
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避。他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羊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羊生活。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与同伴交流的。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发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虽然他本能的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后,养父病逝后,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忧伤,什么是勇气。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戏剧性的变化,从原来的全村首富,一夜间变为负债累累,小小的孩子确实承受的太多太多。一个整天穿着干干净净的孩子,过着无忧无虑,有求必应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优异的学习成绩,口袋里有各种各样的零食,能够骑着罕见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们游乐场。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们的“孩子王”,享受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孩子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还是勇敢的承受了。陪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失败后。父亲垮了,但是孩子却勇敢地站了起来,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
预习案
1、读课文,了解《草房子》故事梗概。
2、给加点字读音。
撩.()逗旧茬.儿()撅()断抠.()戳.破()
3、“孤独之旅”,谁的“孤独之旅”?怎样的“孤独之旅”?
杜小康。杜小康因失学而不得已随父亲背井离乡去人烟稀少的地方放鸭的一段经历。4、课文隔行分段,试给三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眼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