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枝末节,意义非凡
作者:温晖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8
        温晖明,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中学教师。
        朱光潜先生说: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那么我想,标点符号应该就是美术中一处艺术留白。标点符号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它隐在文中的细微之处,默默地承载着许多的语义和情感信息,它一直是以无形之言传无尽之意。它为我们的个性阅读、发散想象提供了无限宽广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若能将眼光投向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标点,借助标点巧妙解读文本,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
        一、利用标点符号,增添朗读的情感
        我们知道,标点是文本中用来表示停顿、语气和语调的符号。它是一种微小却不可或缺的语言,对文本的朗读、内涵的展现以及情感的表达有着重要的标示作用。余音绕梁的朗读不仅仅是深刻把握了文本的内涵意蕴,更是入微体察了文本中的标点符号。所以,重视标点符号的朗读会让我们更准确把握文意,体味情感,并读出我们对文本的个性理解。
        小思的《蝉》由树上的一只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文章虽短,但意味深长,特别是文中的几个标点符号值得细细探究——
        (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读读这几句话?(一生朗读,语气平淡)
        师:他这样读对吗?请你来点评一下。
        生:不对!文中的两个感叹号没有读出来。
        师:他刚才朗读的语气,你觉得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我感觉应该是句号。
        (教师出示改文: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师:用陈述语气朗读为什么就不行呢?
        生:因为这里表达了一种感叹的语气。
        师:请你试着读读看。(生读)
        师:大家觉得这样朗读行吗?
        生:我觉得行,因为他读出了对蝉的叫声的赞美。
        师:老师想问一下,后面的感叹号也是赞美吗?
        生:不是,后面的感叹号是对蝉的一种责备。
        师:那你再看看前面的感叹号,前面的赞美与后面的责备是否矛盾呢?
        生:嗯——(教师示意学生坐下)
        师: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这几句话,看能否听出其中表达的情感。(教师朗读)
        生:第一个感叹号表达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第二个感叹号表达的是一种厌烦和轻视。
        师:请你具体说说看。
        生:老师在读第二句话时重读了是一种对比,突出了蝉叫声的响亮;则是表达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惊讶。第三句话一问一答,表现出对蝉的叫声的厌烦之情。
        师:句中是哪个词语表现了这种厌烦之情?
        生:何必罢了
        师:你的眼光很敏锐!那你是否注意到两个感叹号不同语气语调的处理?
        生:前面用的是升调,后面用的是降调,同时罢了一词有略微的拖音。
        师:现在就请大家一起试着朗读吧!(生齐读)
        (教师出示语句: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师:对于这两句话,你们觉得又应该如何朗读?(一生朗读,读出了一种赞叹)
        师:你为什么是这样处理的?
        生:我用的是赞美的语气,因为听完朋友的话后,懂得了蝉为了活一个夏天而整整等待了十七年,
这是多么地执着和顽强。所以我们必须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表达出蝉的生命意义。
        师:朗读准确,品读也具体。请大家一起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以表达作者心中的敬佩之情。
        同样一个感叹号,但其中所表达的语气语调迥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标点符号进行品读时,应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理解,体会其表达的不同语气语调,并通过有声的朗读演绎出来。
        在教学《化石吟》时,笔者曾引导学生对诗歌第五小节中的海枯,石烂,日转,星移……”一句进行了一番朗读。当时我把这句话改成三种表达形式: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请学生对比进行朗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大家都认为这三种改文不行:前面两种改文在朗读时语速较快,均不能表现化石是在时空缓慢变化的进程中形成的,第三种改文在缓慢、断裂的朗读中虽然能体现生物进化过程的缓慢,但是却割裂了时空的连续性,不符合生物进化的客观事实。所以,只有以舒缓而又绵长的语气朗读,才能既展现生物进化的缓慢连续行进,又体现生物的航船在时空中生生不息地向前航行。
        郭沫若曾经说过: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同样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抓住文中的一些标点符号对学生进行指导朗读,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停顿和语气,并逐渐地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二、借力标点符号,品析人物的心理
        众所周知,文章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或动作描写等方面来展现的。其实,高明的作家有时也会借助一些看似细微的标点符号体现出来。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够捕捉到文章中的这个细节,并引导学生进行细腻地品读揣摩,就一定能品析到人物当时特定的心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一篇经典回忆性散文。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在教学时抓住了人物语言描写中几个标点符号进行品读,引发了课堂师生交流碰撞的高潮——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当时肖老师请学生注意两次说话时用的标点符号,并问道:第二次说话时的句号改成感叹号
行不行?学生在反复地对比阅读中发现不能改。因为第一次说话时用感叹号是突出了当时恐惧害怕的心理,第二次说话时用句号是表明在父亲的安慰引导下,心理慢慢地恢复平静了。肖老师顺势追问:父亲对化石吟‘说的话语中,能否将逗号改为感叹号?学生通过朗读后,立刻明白如果改为感叹号就变成了父亲在催促责备孩子,而不是温和的安慰了,所以这里的逗号表现了父亲内心的镇定。
        我们知道,对文本的阅读不仅仅包括阅读一个语段、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有时甚至还包括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肖老师巧妙地抓住文中这些小小的标点,引领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心理的变化以及父亲内心的镇静,让课堂绽放出一份精彩。
        在教学席慕容的《贝壳》一文时,笔者曾对第6自然段中的句号和学生进行了细细地探讨——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教师组织全体学生朗读,语气平和)
        师:请你说说,从句式的语气表达上看,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祈使句。
        师:既然是祈使句,你看看老师这样表达是否可行?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生:可以。
        师:你能否试着朗读一下?(生朗读,感叹语气不足)
        师:请你再读读原文中的这句话。(该生朗读,语气较为平和)
        师:(示意同桌)请你来点评一下,这两句话的语气到底有什么区别。
        生:原文的语气平淡一些,改文的语气更加强烈。
        师:请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生朗读,语气区别较为明显)
        师:你认为这句话的语气平淡一些好,还是强烈一些好?
        生:我认为强烈一些好。因为看到贝壳的美丽精致之后,觉得自己也要像上苍那样将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加精致、更加一丝不苟,以留下一些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
        师:你充分结合了上下文语句来理解,认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希望、期望。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原文的平淡语气好。这个祈使句,它已经比一般的陈述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如果结尾再用个感叹号,就是情感的叠加,显得有些自夸,很骄傲。
        师:那用句号呢?
        生:结尾用句号表达了作者一种谦虚的态度。同时,这个句号看似平淡,但表达出了一种平静得无法抗拒的力量——“必须要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后面提到在若干年之后,也许有人会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两个反复表达出给人世间带来的美好价值。所以句号表达的是一种结果,一种谦虚。而感叹号表达的是一种期望,一种骄傲。因此句号比感叹号更好!(全场掌声!)
        师:你的眼光真的很独到!既结合下文的内容理解,又能体会到一个句号所表达的平静得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让作者必须这样做,而且做得很谦虚,一点儿也不骄傲。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句话,读出作者平静的心理和谦虚的态度。(师生反复朗读)
        标点符号之于作者,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标点符号之于读者,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语文教材
中的一些细微的字词,甚至某个标点符号都隐含着作者特别的用意,教师只有带领学生细细琢磨、深深品读,才能使学生读出文中人物含蓄的心理。
        三、借助标点符号,把握文章的主旨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并陶醉于这种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领会到文本所表达的真正内涵,从而实现对文本主旨的把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