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点亮学生的心灵世界
[摘要] 音乐是用音符和节拍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小学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不但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欢愉,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人格。高尚的音乐总能给人带来心情的震撼或美的享受,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音乐,感受音乐,让音乐融入校园,融入生活,融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 音乐 模仿 表现力 震撼力
小学阶段,音乐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教师示范演唱或演奏,让小学生感知音乐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既可以愉快他们的身心,也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音乐教育还能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磨练自己的意志。
一、模仿练习,寻音乐的韵律感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过程中,学生既能练习发音和声调,同时也能从中享受音乐的美感和韵律感,使他们获得一定的认知经验和心灵感悟。
例如,在教学《山谷回音真好听》时,教师以春天为话题,引导学生即兴呼唤,模仿回音效果。教学以游戏的方式
来展开,一组学生借助于呼唤、节奏、唱名音高、旋律片段、歌曲片断来创编声音并突出节奏感,另一组进行模仿以此激发大家的课堂参与意识。
在教学《大家齐动手》、《种瓜》、《知了蜜蜂不一样》等曲目时,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观念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还可以训练学生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韵律感。《大家齐动手》的创作风格是劳动号子,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激昂的劳作情感;《种瓜》充满了儿童情趣,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烂漫;《黄鼠狼拜年》通过有趣的音乐活动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二、音乐欣赏,感受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融入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与向往,是创作者真情实感的倾听与流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会感受音乐的旋律或高亢激进,或婉转悠扬。音乐,不知不觉中会把聆听者带入一个心灵的归宿地。
例如,在音乐课安排学生欣赏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万马奔腾》,学生们会感受到乐器的音很特别,同时又很自然的联想到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场面。感受仅仅是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教师要因势力导导入随即介绍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乐器,体现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对比欣赏《银杯》。《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风俗性宴歌。特别是重大节日或招待宾客时,主人就会通过歌
唱、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达好客之情。歌词内容多为珍重友谊、尊老、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这首歌曲旋律悠扬、音高起伏较大,中速,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
三、歌曲演唱,体验音乐的震撼力
歌曲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演唱既能展示表演者的才华也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强烈震撼,达到词曲与演唱者的心灵共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给人带来的不仅仅音乐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给人以鼓励和策略。
如《黄河大合唱》音域雄厚,催人奋进,唱出了中华儿女的豪情壮志,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时代强音。在作词上,言简意赅,意境深远。作曲上体现了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合唱时,给人以音乐与文学“协奏”的之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又如《爱我中华》是一首爱国歌曲,其特点是明快、热情、圆润。歌曲为七声降b宫调调式、4/4,两段体结构。歌曲吸收了我的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有鲜明的少数民族语言特点。第一乐段(a)为乐段结构,三个乐句。其主题热烈活跃,富有舞蹈性,性格开朗,奠定的歌曲的基础。第二乐段(b)为乐段结构。
第一乐句曲调高昂有力,更加兴奋热情,a形成对比,形成全曲的高潮,表现出人们以实际行动来建设自己国家的决定;第二乐句因表现内容和歌词的需要而扩充了3小节使《爱我中华》气势磅礴、豪情万丈的精神底蕴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启发教学,培养音乐的理解力
音乐来源于生活,是人民众聪明智慧的结晶。什么样的音乐才能使人精神焕发,令人欢欣鼓励呢?一方面,音乐的创作者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词曲中,正所谓“言为心声”,这样才能与听众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另一方面,音乐要讴歌时代,点缀生活,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只能这样音乐才有生命力,才能经久不衰。音乐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教学来帮助学生分析音乐的特点,加强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七彩蝴蝶》这一课中,我就通过启发来引导学生以轻松热情地情绪演唱歌曲《蝴蝶花》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首先,我给学生播放歌曲《鲜花开》,让学生回答歌曲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百花争艳,蝶飞舞)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说出百花从中有一种花的外形象一种昆虫,这种叫什么花?(点亮世界蝴蝶花)然后教师提示,它就是美丽的蝴蝶花,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歌唱蝴蝶花的歌曲:《蝴蝶花》。通过学生进行歌曲的体验,听伴奏音乐,通过拍手感受体止符带领学生学唱。通过启发教学,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似乎身临其境的看到了百花齐放,莺歌燕舞的生动场景,达到了音乐“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总之,音乐教育使人的心胸变得更为开阔,使人的想象力变得更为丰富。它能润物无声般的滋润着小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充满朝气与活力,激励和鞭策他们奋发图强,天天向上。校园不能没有音乐,生活不能没有音乐,音乐就是这样一种魔力,可以点亮生命,照亮人生。
参考文献:
[1]苏艳.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音乐教育与创作,2008.1.
[2]王英奎.简论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中国音乐教育,2008.2.
[3]谢华丽.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6.
[4]祝玲.提高欣赏能力,拓展音乐思维——论音乐欣赏课中的比较法的运用.歌海,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