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罕弗受玉
1. 故事内容
-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美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献玉的人叩头,然后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子罕于是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让玉工雕琢它,然后又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
2. 教育意义
- 这个故事体现了子罕清正廉洁的品德。他坚守自己心中“不贪婪”这一宝物,不被美玉的物质价值所诱惑。这种廉洁自律的品质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人们学习,它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财富,不被身外之物所迷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二、杨震拒金
1. 故事内容
-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当时的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任职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的官员。王密听说杨震路过本地,为报答当年杨震的提携之恩,于是白天去谒见杨震,晚上则准备了十斤金子想送给杨震。杨震见到王密送来的金子,很不高兴地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说,我了解你才举荐你为官,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十分惭愧,只好作罢。清正廉洁的故事
2. 教育意义
- 杨震的“四知”论断,展现了他廉洁奉公、不受贿赂的高尚品德。这个故事提醒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廉洁,不要以为无人知晓就可以做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即使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做到问心无愧,保持廉洁自律的操守。
三、陶母退鱼
1. 故事内容
- 晋代陶侃,年轻的时候做过管理渔业的小官。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陶母湛氏收到鱼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忧愁。”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信后,十分愧疚,从此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为官清正廉洁,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2. 教育意义
- 陶母退鱼的故事体现了陶母深明大义,注重对儿子廉洁品德的教育。她深知接受儿子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会让儿子走上歪路,所以坚决退回。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家庭教育在廉洁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要以身作则,教育子女廉洁奉公,同时也告诫为官者,要清正廉洁,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