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第一王贯三
王贯三(1648-1720),字配公,号遴庵,商丘市民权县林七集人,清代官吏。
王贯三年少时端庄凝重,善于思辨,不与儿为伍嬉戏,俨然如大人。他勤学不倦,通晓四书五经、《左氏春秋》,所写文章英奇磊落,蔚然可观。康熙八年(1669年)中举,十二年(1673年)中进士,累官考授内阁中书、户部潜吏司主事、礼部清吏司郎中等。
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贯三为顺天乡试阅卷官,所拔取的都是当时有名气的才子。康熙三十二年典试四川,所网罗的皆是蜀中杰出人物。历年来,作为主考官王贯三从不收受贿赂,只是以才取人。人称其“得人”。
清正廉洁的故事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王贯三公钦差宝泉局,监督钱法。宝泉局是个人人渴盼的肥水衙门,以往的几任监督,都因贪污载路、中饱私囊而获牢刑之灾,宝泉局监督职位一度空缺。有首打油诗这么说:“宝泉局,如虎口,顶着圣旨来,戴着镣铐走。”当时宝泉局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铸币炉当天铸造的各种钱币样品,经监督官审查验收后不再记账入库,而是归监督个人调拨使用。仅此一项,每天的进项就相当可观。以前的监督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的本钱,户部的一些官吏视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小金库。然而,王贯三到宝泉局后上任第一天就破了这个规矩,要求所有样品一律登记入库。
王贯三在宝泉局任上5年,剔除从前之积弊,不以一钱自营。即使家人仆从,莫不严加告诫,严肃整治。由于王贯三清廉为官,因而也断了一些贪官的财路,遭到嫉恨。后来他辞职还乡时,时任户部尚书的梁清标向皇帝弹劾他:“都说王贯三清正廉洁,有人见他正往老家运送上百箱金银财宝。”康熙震怒,立刻派人追查。当打开箱子,见里面装的全是砖头和书籍,官差诧异不解。王贯三说:“在京为官二十余载,回乡时如果行李太少,怕百姓说皇上刻薄贯三。”
王贯三告老回到家里,家中居所依然是茅茨土垣,无改于旧。白发苍苍的老夫人高兴地从屋子里出来迎接,不小心被低矮的门楣碰破了额头。康熙听说此事,派人明察暗访,确认王贯三是真正的清官,御书“清官第一王贯三”七个大字赐予王贯三。
王贯三为人极其低调,退居乡野后,杜门谢客,不与权贵之辈交通,足不再履城市,求田问舍,倒也乐在其中。王贯三的生活也极其简朴,即便家无宿粮,布衣蔬食,都能处之坦然。然而,凡宗族有困顿不堪、乡党有苦难疾病者,王贯三莫不竭力周济,有时候甚至把衣服送到当铺去救人之需,但他却很开心。得到他帮助的人数不胜数。
王贯三还倾心于家乡公益事业,整治修固堤防,增加扩大学校,虽费财劳心,不为外人所知,他自己也从不宣扬,不求任何回报。人们赞扬王贯三的高风亮节如明代廉吏鹿邑之轩倪、临漳之石璞,当世之人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