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小学生廉洁的故事
一、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吧。
解读: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见得到的宝物可以被称作宝物,但是看不见的廉洁也可以被称为宝物,要摆正心态,固收高洁的心态。
二、俸银八两
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永不加赋”是他的理念,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廉洁好官。
解读:清廉是古代仁人志士的应有之义,值得效仿学习。
三、八十贯绞
海瑞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
解读: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四、两袖清风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解读:两袖清风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踏踏实实,不要以为金钱就可以代替一切。
五、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有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解读:一个清廉的人必然有清廉的家风,陶侃就是由于受到母亲的教育才感到了羞愧。
六、悬鱼太守
清正廉洁的故事
羊续是东汉时期大臣、廉吏,历任扬州庐江郡太守、荆州南阳郡太守。当时人称“悬鱼太守”。一次,有个府丞听说羊续爱吃鲜鱼,便送他两条大鲤鱼,羊续婉言辞谢。府丞把鱼往案上一搁,转身就走。于是,羊续把那府丞送来的鱼高悬于官衙中,以示拒贿。
解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被金钱名利收买的,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境界,做一个不忘初心、坚持清廉的人。
七、范仲淹教子节俭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在结婚前夕对婚礼大操大办不敢妄想,他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
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范仲淹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 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我又怎能用公家财产去满足私欲的?”范纯仁满面羞愧,立马向父亲道歉。
解读:公家的财产不是可以随便被个人使用的,公家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小学生一定要从小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