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洁的故事古代名人廉洁的故事
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为官从政者应当坚守的准则,也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基石。在古代,有许多名人以其廉洁的品行成为后世的楷模,他们的故事传颂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孙叔敖的令尹。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孙叔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他出行乘坐的是劣马驾车,吃的是粗米野菜,穿的是粗布衣裳。他的妻子不穿丝绸衣物,他的马也不食精细的饲料。有一个老人看到孙叔敖如此清苦,便问他:“大人官居高位,为何还如此贫苦?”孙叔敖回答道:“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意思是,职位越高,志向应越低;官职越大,心思应越小;俸禄越厚,施舍应越广。孙叔敖在任期间,尽心尽力为楚国谋发展,深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家中竟没有一点积蓄,儿子靠打柴为生。
东汉时期的羊续,也是一位廉洁的典范。他任南阳太守时,有府丞送鱼给他,他把鱼挂在庭中,府丞再次送鱼时,他就把上次所挂的鱼拿出来教育府丞,杜绝了馈赠。当时有权势者及富豪人家都崇尚奢侈华丽,羊续对此深为憎恶,因而常常身穿破旧的衣服。他的妻子和儿子进入郡中,他闭门不纳,妻子和儿子只好回去。妻子了解他的心思,便带着儿子和自己纺织的物品去见羊续,羊续把妻子带来的东西拿到郡舍外,让郡吏将其分给贫苦的百姓。
还有唐朝的陆贽,他在德宗时期担任宰相。陆贽严于律己,任何礼物一概拒绝,唐德宗劝他:“爱卿太过清廉了,对于别人的馈赠,你哪怕是收一些细小的物品,也是无妨的。”陆贽却回答道:“贿道一开,辗转滋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日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意思是,一旦开了受贿这个口子,胃口必然越来越大。收了鞭子靴子,就会开始收衣服;收了衣服,就会开始收钱财;收了钱财,就会开始收车子;收了车子,就会开始收金银珠宝。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怎么能自我克制呢?陆贽的这番话,表明了他坚决拒绝贿赂、保持廉洁的决心。
北宋的包拯,更是家喻户晓的廉洁名臣。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包拯在端州任知州时,端州出产名砚,以前的知州常常借进贡之名,大肆搜刮,中饱私囊。包拯到任后,严格规定按进贡的数量制作砚台,自己在任期间没有拿过一方端砚。他不仅自身廉洁,还要求家人也不得收受任何贿赂。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的言行一致,为百姓树立了公正廉洁的榜样。
明朝的海瑞,同样以廉洁著称。他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海瑞任淳安知县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有一次,海瑞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两斤肉,总督胡宗宪听说后都大为惊讶。海瑞去世时,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甚至连办理丧事的费用都凑不齐。在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两岸站满了为他送行的百姓,哭声震天。
古代这些名人的廉洁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他们以身作则,坚守廉洁的底线,不为权势所屈,不为金钱所惑。他们的行为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公正和清明,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传承和弘扬这种廉洁的精神。廉洁不仅仅是政府官员应当具备的品质,也是每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只有人人都秉持廉洁之心,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公平、正义、和谐。
让我们以古代名人的廉洁故事为镜,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廉洁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