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外廓题目)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的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
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注: 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臵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
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臵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臵?。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臵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
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
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众吃得好多了!”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
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朱元璋与反腐倡廉
提起朱元璋,人们就会想起这位大明朝开国皇帝要饭当和尚、诛功臣、兴、豢养锦衣卫等等不光彩的事来。其实,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且不论他自蓬蒿间起兵造反,削张士诚,除陈友谅,征方国珍,荡平雄,励精图治,创建大明朝,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推上顶峰,单说他察古今之吏治,以帝王之身廉洁自律,雷厉风行,铁腕肃贪就令今人感叹不已。
廉洁自律禁止奢侈铺张。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养成吃苦的习惯,虽然后来做了皇位,但他深知奢侈之风不可开,故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他一生谨言慎行,很少接近娱乐歌舞,不看戏听曲,更无酣酒夜饮的习惯。惟一的嗜好就是下棋,以此来调节过重的脑力劳动。他不款待臣,也不设宴席,就是设宴席也极其简朴。1368年,朱元璋经过十七年征战,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后,设宴款待开国元勋,这是多么高规格的酒宴,但每人席上也只有一碟炒猪肉、一碗炖羊肉、几样蔬菜、一壶水酒而已。
他平时生活简朴,皇宫没有画梁雕栋,也不种植奇花异草,倒是在空闲之地皆种瓜豆,也有红花果绿、郁郁葱葱的。他一日三餐十分平常,大多是一碗玉米粥,几个窝窝头或米饭,再加上点辛辣荤菜(一碟生大蒜是每餐必备的),一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