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名人故事
卢梭的名人故事1
  正在这时候,有个仆人从他身后走过,发现了卢梭手中的小丝带,立刻报告了伯爵。伯爵大为恼火,就把卢梭叫到身旁,厉声追问起来。
  卢梭紧张极了,心想,如果承认丝带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会被辞退。
  以后再工作,可就更难了。他结巴了好大一会儿,最后竟撒了个谎,说丝带是小厨娘玛丽永偷给他的。伯爵半信半疑,就让玛丽永过来对质。善良、老实的小玛丽永一听这事,脑瓜子顿时懵了,一边流泪,一边说:“不是我,决不是我!”可卢梭呢?却死死咬住了玛丽永,并把事情的所谓“经过”编造得有鼻子有眼。
  这下子,伯爵更恼火了,索性将卢棱和玛丽永同时辞退了。当两人离开伯爵家时,一位长者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之中必有一个是无辜的,说谎的人一定会受到良心的惩罚!”
  果然,这件事给卢梭带来终身的痛苦。四十年后,他在本人的自传《忏悔录》中坦白说:“这种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决心撰写这部忏悔录。”“这种残酷的回忆,常常使我苦恼,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
  宽容的故事
  一个22岁的年轻人在订婚大喜那天,他的女朋友却牵着另一位年轻小伙儿的手对他说:“对不起,我觉得,我们在一起不会幸福。”正沉浸在幸福中的他呆若木鸡,在亲戚朋友诧异的目光中真想个地缝钻进去。
外国名人故事
  整个小镇都知道了他的事,年轻人决定逃离这个让他觉得生活在羞辱中的小镇。他发誓将来一定要风风光光地回到家乡,回自己丢失的尊严。
  果然,30年后,他已经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了。他的著作《忏悔录》《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的名字——卢梭,享誉欧洲。在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有位老朋友问他:“你还记得艾丽尔吗?”卢梭笑着说:“当然记得,她差一点儿做了我的新娘。”“当初她带给了你莫大的羞辱,自己也没有好下场,这些年来,一直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靠着亲戚们的救济艰难度日。上帝惩罚了她对你的背叛。”朋友对卢梭说。朋友本以为卢梭听到当初背叛自己的人落个悲惨下场后会感到高兴,然而卢梭却对他说:“我很难过,上帝不应该惩罚她。我这里有一些钱,请你转交给她,不要告诉她是我给的,以免她以为我在羞辱她而拒绝。”
  “你真的对艾丽尔没有丝毫的怨恨吗?当初,她可是让你丢尽了脸。”朋友用质疑的语气问。
  “如果有怨恨,那也是30年以前的事儿,如果这些年我一直对她怀有怨恨,那我自己岂不是在怨恨中生活了30年,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就像我提着一袋死老鼠去见你,那一路上闻着臭味的岂不是我?”
卢梭的名人故事2
  6月28日,是卢梭的300岁生日。在其出生地瑞士日内瓦,曾经,卢梭的著作在此被烧毁、卢梭本人被驱逐,如今,市政府为纪念这位“日内瓦公民”举行了为期整整一年的庆典,口号是“所有人的卢梭”。
  两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争论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功过几何,唯一毫无争议的,是此人影响深远。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日本……人们以不同的形式纪念着他。
  在中国,除了学界纪念卢梭的学术研讨会、媒体上的纪念__外,卢梭著作的中译本、九卷本的《卢梭全集》也将面世,译者为88岁的卢梭问题研究专家、法语翻译家李平沤。
  卢梭其人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在政治哲学、文学、教育、伦理、宗教、文化人类学等诸领域留下深深足迹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其同时代的重要思想家们——伏尔泰、狄德罗、达朗贝尔、休
谟等从交好到争吵、最终一一决裂的“孤独漫步者”;写下了不起的教育学名著《爱弥儿》,却将自己的5个孩子一出生就扔在孤儿院门口的父亲;迫害型心理分裂症患者,被视为天才的疯子或者被视为疯子的天才……
  人们能轻易了解卢梭的生平,包括种种隐秘细节,这主要归功于卢梭本人。在自传性作品《忏悔录》《对话录:卢梭评判让—雅克》和《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他向世人提供了大量有关自己的信息。
  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即去世,10岁时父亲因与人发生纠纷逃离日内瓦,他被送到乡下上了两年学,之后相继做过法院书记官的“承揽诉讼人”和零件镂刻师的学徒,染上了撒谎怠惰偷窃等恶习,经常挨打,16岁时为躲避师傅的惩罚逃离家乡,在外流浪,此后的20年中做过仆役、随从、家庭教师、秘书……始终籍籍无名。
  直到1749年,卢梭撰写《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一文参与征文,第二年,该文获奖并出版,38岁的卢梭终于一鸣惊人,声名鹊起。
  此后,1752年卢梭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大获成功,路易十五有意召见其并给予年金,顾虑到会因此失去自由,卢梭回避了国王的召见;1755年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出版,卢梭在文中描绘了人
类在最初的自然状态下的幸福和平,以及私有制的确立、文明的到来带来的不平等。此书引发不少争论,被伏尔泰讽为“反人类的新书”;1761年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出版,轰动一时,尤受女性读者追捧;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出版。同年,巴黎高等法院对《爱弥儿》发出禁令,传出消息要逮捕作者,卢梭闻风从巴黎逃往故乡日内瓦,适逢日内瓦当局焚烧《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并下令追究作者,已经50岁的卢梭只得踏上长达8年的流亡之旅,期间开始写作《忏悔录》;1770年,58岁的卢梭获赦重返巴黎,主要靠抄乐谱为生。同年,《忏悔录》完稿;1775年,《对话录》完稿;1776年,写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1778年,66岁的卢梭病逝,死前穷困潦倒,孤苦无告。
  《卢梭全集》的译者李平沤这样评价卢梭:“他是个很不幸的人,一生遭遇十分坎坷。他的书出一本被批一本,为什么他还孜孜不倦地写呢?他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把一生献给真理’。”
  卢梭其作
  在其作品里,卢梭毫不讳言自己并不光彩的一面,诸如他曾在朋友生病时悄悄溜掉,在偷窃后诬陷一个女仆,为混口饭吃改变了宗教信仰,和年长自己12岁的华伦夫人维持了十余年的情人关系,并称其为“妈妈”……
  在《忏悔录》的第一段,卢梭这样宣布:“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在为1949年法国版《忏悔录》写序时说:“对很少几位作家才可以这样说:‘要是没有他,法国文学就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卢梭就是属于这一类作家。”事实上,卢梭影响的远不止于法国文学。托尔斯泰曾道,他永不会忘记读《忏悔录》时感受到的那种憎恶虚伪热爱真理的情感,巴金也不止一次提过,“《忏悔录》的作者卢梭是教我讲真话的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