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优秀4篇
苏格拉底真的是同性恋吗篇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国度男性的地位可想而知,也就从侧面看出女子的地位了。当时整个古希腊社会都弥漫着一种同性恋风气,那时的男子都十分注重自己的样貌,美丽的人会受到众人的爱慕,美男子也自然受到注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男性与男性的爱情是美好的,而对于男性与女性之间,就只是繁衍生息的方式。所以苏格拉底他的弟子柏拉图就有着精神恋爱这一说法。
苏格拉底是同性恋;这与当时的希腊社会风气有关,同样也与苏格拉底他自己有关,在历史上有证明表示,苏格拉底曾有过同性恋行为,包括在苏格拉底的一些文章里也曾留下一些赞颂同性恋的作品。
但同性恋并不等同于精神疾病或者变态,古希腊著名的同性恋就不止苏格拉底,还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甚至在之后的著名画家达•芬奇都是同性恋,所以苏格拉底是同性恋也是无可厚非的,并不影响苏格拉底在历史上的地位。
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篇二
外国名人故事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三个弟子欣然前行。
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
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第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苏格拉底的故事篇三
头发
苏格拉底年轻时有一头非常漂亮的头发。
后来,由于他潜心研究哲学,用脑过度,年纪大后,脑门和后脑勺上的头发都掉光了。
一个有着一头漂亮金发的年轻人揶揄地问他:
“尊敬的大哲学家,是否头发越少,就意味着学问越多呢?”
苏格拉底说:
“不一定。不过,如果脑子里面是空的,即使长着一头浓密漂亮的头发,又有什幺用?”
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篇四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哲学家当时是很崇高的职业,因此有很多年轻人来苏格拉底学习。
一天,一个年轻人来了,想要学习哲学。苏格拉底一言不发,带着他走到一条河边,突然用力把他推到了河里。年轻人起先以为苏格拉底在跟他开玩笑,并不在意。结果苏格拉底也跳到水里,并且拼命地把他往水底按。这下子,年轻人真的慌了,求生的本能令他拼尽全力将苏格拉底掀开,爬到岸上。
年轻人不解地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样做,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只想告诉你,做什么事业都必须有绝处求生那么大的决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当时有不少年轻人向他求教演讲艺术。一天,有个年轻人为了表现自己,滔滔不绝地向苏格拉底讲了许多话,于是,苏格拉底向他索取双倍的学费。那年轻人问:“为什么要我加倍交费呢?”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要教你两门功课:一门是教你怎样学会闭嘴,另一门才是怎样地演讲。”年轻人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苏格拉底与学生相处总是那么乐观和睦,所以有学生问他:“我从没见过你蹙额皱眉,你的心情为何总是那么好?”
苏洛拉底回答道:“因为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会使我感到遗憾的东西。”那么学生听了很受启发,生活就需要像老师那样拿得起,丢得开。
事实上,苏格拉底在生活中一直遇到麻烦,大至雅典的奴隶主当权者要严厉处置他,小到他的妻子经常要向他发脾气。
他的妻子是出名的泼妇。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待客,妻子为了一件小事大吵大闹起来,他却淡然置之,笑着道:“好大的雷霆啊!”谁知妻子越闹越凶,竟然当着客人的面,将半盆凉水泼到了苏格拉底身上。
客人很尴尬,以为苏格拉底一定会发火了,谁知苏格拉底却心平气和他说:“我知道,雷霆过后,必有大雨。”
经过这件事后,妻子很后悔,决心改掉自己的坏脾气。
后来,当奴隶主当权者不容苏格拉底的“异言邪说”传播,将他处以死刑时,引起了普通百姓的极大愤慨,临刑时,一个妇女哭喊着:“他们要杀害你了,可是你什么罪也没犯呀!”
苏格拉底回答说:“噢,傻大,难道你希望我犯罪,作为罪犯死去才值得吗?”
这位伟大的哲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还保持着轻松幽默的情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