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诗句古诗词赏析
  立秋的诗句古诗词赏析一
  1.《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朝: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赏析
  《南北同声》
  白云之下,悠悠终南
  松柏弄弦,泉水潺潺
  谓之我心,柳丝垂堤
  碧绿成荫,哒哒马蹄
  谓我心絮?云行千里
  烟波写忆,蝉声入耳
  思及故人,曲江水映
  江陵舟轻,秋风移步
  南北同声,同声南北
  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作诗千余首,流传至今的仍有许多脍炙人口诗词歌赋。他官至翰林学士,但诗词间并没有锦衣玉食,歌功颂德溢美之句而多是生活所见所闻所思。
  在他的笔墨之下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的坚韧;也有“江南好,风景旧
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寥寥几句便道出了江南秀美的景致;更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对于权贵鱼肉百姓的痛斥。
  他的诗词中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的儿女情长也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待友热情与洒脱。《立秋日曲江忆元九》虽无精妙绝伦的诗句,但一个“真”足以表明诗人至情至性的人格魅力而他的诗词值得学习,品读。
  2.《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歌以咏志》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无论历史对这位丰富多彩的人物如何评价,曹操作为一位力可拨乱世的英雄却是不可否认的。其王者气势发而为诗,悲凉慷慨,气魄雄豪。风格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立秋的古诗  慷慨悲凉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此诗为《步出夏门行》组诗之一,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观沧海”写的是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诗人正值意气风发之时,眼前所见大海景象极其磅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吞吐日月,心包宇宙,这是何等的胸襟!
  伤春悲秋的情绪是天人合一,自然更迭的常态,立秋前后,因炎夏身体能量消耗过多,人容易出现疲软、困乏等不适,由于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秋日里人们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林妹妹在她的秋窗风雨夕里就哀叹“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然而总有些人能超脱这种束缚,秋日的萧杀在曹操笔下俨然展现出大开大合的壮阔,即使是悲情,也是波澜壮阔的史诗,而不是个人的悲剧情感,而他也确实有实现抱负的能力和机遇。曹操之后,再无一人有那么多纷繁争议,再无一个形象有那么多浓烈彩:枭雄,能臣,奸雄,诡诈,人豪,知人善任,号令雄,几平海内,“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论诗绝句》)等等评价不一而足。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若孟德公于地下有知,他必然冷冷一笑:江湖庙堂关于我的传说,全都不对。无论如何,曹操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欲望契合于动荡的时代,成就了一段精彩的绕不开的历史。
  3.《一叶落》
  唐 白居易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
  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
  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
  赏析
  《摇落伊始》
  白居易诗妇孺皆知。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念念都能听懂的。这首诗的题目就是这样,说到秋天,必然说道叶落。而第一片叶子是从白居易这里开始的。当然,这是一种意向。
  这首诗整个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写来,除了第二句有一种一语双关的意思,将世事变迁,人的无奈和不可抗拒,杂糅在一起,但是点到为止。
  第一句他写了人的直接感受,比较口语化和市井交流的口气。直到最后,他也是平淡处理,没有将感慨升华。
  这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间,只是底层次的,或许诗人是在浅显的诗句中,将驿动的心绪放在了安静的诗句后面,俨然用白描的手法写了季节交替。一叶落,镜头的寓意却在画面之外,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