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四首古诗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衍生注释:
- “暮云收尽”:傍晚的云彩逐渐散去。“溢清寒”,满溢着清冷的寒气。“银汉”指银河。“玉盘”是对月亮的比喻,月亮圆润洁白如同玉盘一样。
赏析:
主题围绕着中秋夜晚赏月发出的感慨。情感上有对当下美好时光在人生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敏锐捕捉和惋惜,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从表现手法来看,前两句描绘了中秋夜景,暮云散去,银河无声,明月高悬,画面感极强。后两句则直抒胸臆,在这样美好的夜晚陡然感慨好景不长在,明年不知何处赏月的无奈。
作者介绍:
苏轼,这位大文豪的人生波澜壮阔。他一生为官,屡遭贬谪,在文学、书法、绘画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在他的诗词中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细腻婉约的感慨,他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挖掘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首《中秋月》就是他在一个中秋佳节触景生情之作。
运用片段:
例子一:一家人围坐在月下吃月饼赏月,孩子说真希望每个中秋都这么美好,大人悠悠地说:“唉,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啊,谁知道以后有什么变化呢,咱们现在就好好享受当下的团圆美景就好。”
例子二:几个好朋友在中秋的时候结伴去郊外露营赏月,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其中一个人有感而发:“你们看啊,就像苏轼说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景可太美了,就和诗歌描写得一模一样,咱们可得珍惜这时刻。”
例子三:在中秋佳节的诗词会上,主持人站在台上悠然吟诵着“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意味深长地说:“我们都知道这苏轼的中秋月写出了对时光匆匆的感叹,而在这个团圆美满的中秋之夜,让我们珍惜眼前人与眼前的美景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中秋的诗
衍生注释:
- “把酒”:端起酒杯。“宫阙”:宫殿。“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这里指代天上的宫殿。“不胜寒”:经受不住寒冷。“弄”:玩赏的意思。“何事”:为什么。“婵娟”:指月亮。
赏析:
主题是中秋之夜望月有感,思念亲人。情感复杂多变,既有对天上仙境的向往又眷恋人间生活,有离别的忧愁又有美好的祝愿。表现手法极为独特,整体想象奇特,从开头对月亮的追问,到想象天上的情景,然后又回到人间望月而不得眠。富有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写出了人生常态,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更是流传千古。
作者介绍:
苏轼,他真是个文学天才。仕途上起起落落,在不同的境遇下都能写出非凡的诗词。他乐观豁达,在中秋佳节想念弟弟苏辙,积累的情感在酒意中喷薄而出,创作出了这首传颂千古的绝唱。
运用片段:
例子一:在海外工作的游子,在中秋时节遥望着故乡的方向,看着天上的明月,心中默默地念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不能和家人团聚,但希望家人都平平安安啊。”
例子二:小情侣因为工作原因要分别,恰逢中秋,女孩子泪眼朦胧,男孩子安慰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别太伤心了,就像苏轼说的,我们总有团圆的时候。”
例子三:一老年人在养老院过中秋,院长拿着酒杯对着月亮说:“各位叔叔阿姨,今天是中秋,让我们学学苏轼,把酒问青天,咱也来乐呵乐呵,虽然亲人不在身边,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嘛。”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衍生注释:
- “湓亭”:在湓水之畔的亭子。“曲江池畔杏园边”:是唐代长安城的游乐胜地。“湓浦”:水名。
赏析:
主题围绕着中秋望月思乡。情感是怀念往昔的八月十五,充满了思乡的惆怅。表现手法很直白,通过昔年和今年八月十五夜所处之地的对比,烘托出那种漂泊他乡的孤独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写出了对故乡方向的遥望和不知何时能归的迷茫。
作者介绍:
白居易,他的诗总是能深入地反映生活百态。他为官期间到过很多地方,触景生情,写出了人生的喜怒哀乐。这首诗就是他被贬江州期间,在中秋佳节思念家乡的肺腑之言。
运用片段:
例子一:打工的小李在异地过中秋,望着月亮,小李长叹一声:“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像白居易说的啊,我从前在家乡过得多好,现在今夜清光似往年,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我却孤零零在外地啊。”
例子二:一位老兵在中秋之夜,想起家乡,他坐在椅子上念叨着:“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在这儿这么久了,什么时候能回故乡去看看啊,就像白居易被贬在外思乡一样的苦啊。”
例子三:在外地求学的学生中秋不能回家,他看着天上的明月,不禁想起了白居易的诗,于是在日记里写下:“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我现在就和白居易一样,孤单地在异乡,只能望着月亮寄托思念了。”
《中秋对月》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衍生注释:
-
“秋三五”:就是中秋。“蟾盘”:月亮的别称,因为传说月中有蟾蜍。
赏析:
主题是写中秋夜共赏明月的情景以及明月的大公无私。情感上赞美月亮平等地普照大地。表现手法上直接描述画面,在中秋节没有云彩的天空下,大家一起看月亮从海上升起,又点明月亮的特质,不管到哪里都不会私自照耀一家,体现出一种包容公平的情怀。
作者介绍:
曹松,唐朝诗人,一生仕途不顺,长期过着流浪生活,四处漂泊的他见过很多不同的人和景,在中秋佳节看到月亮,感慨月亮的公平无私,写下这首诗。
运用片段:
例子一:海边的渔民们在中秋夜举行篝火晚会,大家看着升起的月亮,有位老者说:“看这月亮,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它可真是对所有人都公平啊,就像咱们渔民在海上都靠它照明。”
例子二:在小区的中秋晚会现场,主持人指着天上的月亮说道:“看看这月亮,就像曹松说的直到天头天尽
处,不曾私照一人家,它的光辉洒向每一个角落,也寓意着我们的生活也应该像月亮一样公平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