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关于中秋节的诗
《中秋四诗赏析
一、原文
1.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中秋月·其二》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二、衍生注释
1. 《望月怀远》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广阔的海面上。生,升起的意思。天涯,天边,形容距离遥远。
- “竟夕”:一整夜。
- “盈手”:满手。
2.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如同铺了一层白霜。
-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宫殿。
- “不胜寒”:经受不住寒冷。
- “婵娟”:指月亮。
4. 《中秋月·其二》
- “圆魄”:指中秋圆月。
- “四海同”:天下到处都是一样的。
三、赏析
1. 《望月怀远》
    - 主题与情感:这是一首月夜思念远人的诗。诗人望着海上明月,想到远在天涯的情人,在这漫长的夜晚满是相思之情。
    - 表现手法:先写明月寄寓相思,从景入情。其中“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句细节描写很妙,熄灭烛
火,因为喜爱那满室的月光,披衣出门却感觉到露水的寒冷,从室内到室外的动作描写进一步表现出相思难以忍受的情绪。最后“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想要把月光送给远方之人却不能,只能期待梦中相聚,既浪漫又无奈。
2.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主题与情感: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表达了中秋节时望月者的秋思情怀。那庭院中的清冷景暗示着人间的寂寥,诗人在这团圆佳节里想着人们都在望月,而秋思不知落在谁的心头,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远方之人的思念。
    - 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中秋特有的画面,“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静谧得有些清冷的氛围营造得非常好。后两句抒情,不直说自己的思念而是问秋思落谁家,委婉含蓄。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主题与情感:既有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也包含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词人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从对月亮的好奇想到天上的宫阙,感叹世间的悲欢离合。
    - 表现手法:整首词充满奇妙的想象,如想去“琼楼玉宇”又害怕其寒冷等。同时也借景抒情,用月的阴晴圆缺类比人的悲欢离合。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千古名言更是把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豁达开朗又饱含深情。
4. 《中秋月·其二》
写中秋的诗    - 主题与情感:此诗别出心裁,在大家都认为中秋月是四海同辉的时候,诗人怀疑千里之外可能会有风雨。有一种打破常规思维的思辨性,也隐隐包含了世事无常的感慨。
    - 表现手法:前两句先写人们普遍认为的现象,后两句反转,采用反问的形式提出不同的看法。简洁有力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四、作者介绍
1. 《望月怀远》的作者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名相,诗人。他的诗风清淡,多有寄托,对扭转初唐诗风有着较大贡献。
2.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作者王建,唐代诗人。他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所作之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是其往往的主题之一。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一生坎坷,但他乐观豁达。其文学风格豪放洒脱又不乏细腻情感,诗词文赋皆擅。
4. 《中秋月·其二》的作者李峤,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涵盖范围广,不少诗歌讲究格律,对律诗和歌行体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运用片段
1. 中秋团圆夜,一家人在庭院里摆上月饼和水果赏月。看着天上的明月,小侄子突然问起在远方打工的叔叔过得怎么样。爷爷就引出了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说咱们看着这同一轮明月,叔叔在远方肯定也能感受到家人的思念和牵挂。比如古代的人啊,就常常在这样的夜晚,因为思念远在天涯的亲人或者朋友而作诗呢。
2. 学校举办中秋诗词朗诵会。轮到小林上台了,他朗诵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诵完毕,他说道:“每到中秋佳节,人们总是容易思念亲人。就像苏轼在这首词里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今天,我们虽然都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团聚,可或许还有很多的游子不能归家。我希望在这样的夜晚,像词中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样,大家都能与亲人互相牵挂。”
3. 在一场中秋文化交流活动上,国外友人对中国的中秋文化很感兴趣。有一位中文爱好者说:“中秋佳节,赏月是必不可少的习俗。月光皎洁照大地,王建曾在诗中描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就好像我们看到眼前的这幅美景,会不自觉地思念起远方的朋友或者亲人,这也是中秋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情感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