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和解析
1.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解析
  -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政治上苏轼因为与王安石变法派的政见不合,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中秋佳节,面对一轮明月,他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词句解析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作者想象天上的宫殿,不知道今晚是哪一年。这里的“天上宫阙”象征着一
种理想的境界,反映出作者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某种超脱感。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乘风归去”表达了作者想要回到天上仙境的愿望,“琼楼玉宇”描绘出天上宫殿的华美壮丽。但“高处不胜寒”则表明他又担心那里的清冷孤寂,这种矛盾心理实际上是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体现。在政治上不得意时,他想远离尘世,但又割舍不下人间的亲情和生活。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舞”是作者排遣内心矛盾的一种方式,“弄清影”写他月下起舞,与自己的影子相伴,最后得出还是人间美好,表达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那些难以入眠的人。这里的“无眠”之人就是作者自己,他因思念亲人而难以入睡,同时也暗示了世间有很多像他一样为情所困、为生活所累而不能安睡的人。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本不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作者以埋怨的口吻对月亮发问,将自己与亲人不能团聚的遗憾之情寄托于明月。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是全词的哲理句,作者认识到人生的悲欢离合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规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这种豁达的态度体现了苏轼在经历了仕途坎坷后
的一种超脱和旷达。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指月亮。作者最后表达了美好的愿望,希望亲人长久健在,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词境界开阔,情感真挚,成为了表达对远方亲人思念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
1.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 解析
  - 创作背景:张九龄遭李林甫排挤后,被贬为荆州长史。在远离朝廷和家乡的地方,他在中秋之夜望月有感而作此诗。
  - 词句解析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诗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名句。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海角的
亲人此时也在望着同一轮明月。诗人通过明月将天涯海角之人联系起来,体现了一种空间上的遥远和情感上的相通。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在这里指多情的人,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是天下所有思念亲人、友人的人。“遥夜”指长夜,因为思念,有情人埋怨这长夜漫漫,整夜都在思念。
写中秋的诗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灭掉蜡烛,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衣出门,感觉露水沾湿了衣裳。“怜光满”写出了诗人对月光的喜爱,这种喜爱背后是因为月光能寄托他的思念之情。“觉露滋”则表明他在户外待的时间较长,沉浸在思念之中而忘却了时间。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想把这满手的月光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可是却不能做到。最后只好回到卧室,希望在梦中与亲人相会。“不堪盈手赠”化用了陆机的“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将无形的思念通过月光具象化,表达出诗人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却又无法传递的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