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秋节的诗句三年级
《望月怀远》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衍生注释:
1. “海上生明月”: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生”字生动地写出了明月从海面缓缓升起的景象。
2. “天涯共此时”: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刻也和我一样望着同一轮明月。
3. “情人怨遥夜”:有情之人怨恨这漫漫长夜。“情人”在这里指多情的人。
4. “竟夕起相思”:整夜都在思念着远方的人。“竟夕”就是整夜的意思。
5. “灭烛怜光满”:熄灭蜡烛,喜爱那满屋的月光。
6. “披衣觉露滋”:披上衣服,感觉到露水滋生的寒意。
7. “不堪盈手赠”: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送给远方的亲人。
8. “还寝梦佳期”:还是回床睡觉,希望在梦中能与亲人相会。
二、赏析:
这首诗意境雄浑阔大。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壮阔,将明月与大海相结合,明月升起的画面一下子就展现在眼前,而且点明了虽然亲人远在天涯,但在这个明月之夜大家共赏同一轮明月的情感联系。中间几句描写了诗人在夜里思念情人的种种举动,“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诗人对月光的喜爱以及在室外久待被露水打湿的情景,从侧面反映出思念之深。最后“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以一种无奈又充满希望的情绪收尾,想要把月光赠送给情人却不能,只好寄希望于梦中相见,情感真挚而深沉。
三、作者介绍: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他的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他的作品多为应制诗,但也有不少抒情诗,感情真挚,词藻淡雅。
四、运用片段:
有一次,我和远方的好朋友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能相见。我看着天上那又大又圆的月亮,就突然想起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就想啊,虽然我们相隔很远,但是就像这明月下的人们一样,共享着这美好的月光。我对着月亮默默许愿,希望我的朋友能感受到我对他的思念呢。这诗就像一条无形的情感纽带,连接着我和朋友的心。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原文: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一、衍生注释:
1. “昔年八月十五夜”:往昔的八月十五夜晚。
2. “曲江池畔杏园边”:在曲江池边和杏园的旁边。曲江池和杏园都是当时长安的游览胜地。
3. “今年八月十五夜”:与上句昔年相对,指现在的八月十五夜晚。
4. “湓浦沙头水馆前”:在湓浦的沙滩边和水边的馆舍前。湓浦在今江西九江。
5. “西北望乡何处是”:向西北方向遥望故乡,却不知道故乡在哪里。
6. “东南见月几回圆”:在东南方看到月亮已经圆了多少次了。
7. “昨风一吹无人会”: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心情。
8. “今夜清光似往年”:今晚的月光像往年一样皎洁。
二、赏析:
这首诗通过昔年与今年中秋赏月地点的对比,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开头两句“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将过去在长安热闹繁华之处赏月和如今在湓浦这个偏远之地赏月相对比,一种物是人非、漂泊异乡的孤寂感油然而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进一步强调了思乡的惆怅,向西北望却看不到故乡,只能看着月亮一次次变圆,岁月流逝而自己仍在他乡。最后两句“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风过无人理解自己的心情,只有月光和往年一样,这种孤独感在月光的衬托下更显浓烈。
三、作者介绍:
写中秋的诗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同时也有大量描写日常生活和情感的诗篇。
四、运用片段:
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全家团聚在一起赏月。可我突然想到了在外打工不能回家的叔叔。他就像白居易诗里写的那样,在异乡看着月亮。我想叔叔一个人在外地,“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他肯定特别想家。看着叔叔给我们发的视频,视频里他背后的月亮和我们头顶的一样圆,我心里就一阵酸楚,这诗可真是写出了游子的心声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