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相关古诗
一、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衍生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这里指想象中的仙宫。
4. 不胜(shèng):经受不住。
5. 婵娟:原指姿态美好的女子,这里指月亮
三、赏析
1. 主题和情感
    - 这首词的主题围绕着中秋之月展开,既有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也饱含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苏轼在中秋佳节,触景生情,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他通过问月,表达出对天上仙境的向往,但又觉得人间自有温情在。
    - 在情感上,既有淡淡的惆怅,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疑问,表现出对月的责怪,可这责怪背后其实是自己思念亲人不得相聚的伤感。同时又有着豁达的胸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承认了人生中的不完美,最后发出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思念之情升华为对亲人的美好祈愿。
2. 表现手法
    - 整首词虚实结合。开篇把酒问青天,想象天上宫阙的情景,是虚写;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照在房舍间和失眠之人身上,则是实写。通过虚实的转换,使人的思绪在天上人间不断切换。
    - 运用了拟人手法,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将月亮拟人化,它仿佛成了一个故意在人们离别时变圆折磨人的存在,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四、作者介绍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性格豁达乐观,文学成就斐然。他的诗词文俱佳,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又擅长书法和绘画,在美食上也颇有建树,如“东坡肉”就因他而得名。苏轼的作品风格多变,既有豪迈大气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婉约细腻的情感表达,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完美展现了他细腻情感与豁达思想融合的特点。写中秋的诗
五、运用片段
1. 中秋团圆聚会场景
    - 在一次家庭中秋聚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赏月。明亮的月光洒在院子里,院子里摆着各种月饼和水果。看着那圆润的月亮,堂哥笑着说:“今天这月亮可真是又大又圆啊,让我想起苏轼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咱一家人能这样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地在一起赏月,不容易,就希望咱们一直这么好下去。”大家纷纷点头赞同,欢声笑语在月光下回荡。
2. 异地恋情侣中秋夜通话场景
    - 中秋夜,女孩独自坐在窗前看着月亮,这时手机响了,是远在外地的男朋友打来的。男孩在电话里说:“亲爱的,你看今天这个月亮好漂亮,真可惜我不能陪在你身边。”女孩略带伤感地说:“是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过就像苏轼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我们现在不在一起,但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男孩也在电话那头应和着,两人虽有距离,但感情却因为这句诗而变得更加温软。
3. 海外游子中秋思乡场景
    - 在国外留学的小李,中秋夜一个人在宿舍看着窗外冷冷清清的街道。他想起了故乡的父母和家乡热闹的中秋节。他打开手机,看着家人的照片,轻声念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然后他心里默默地想,虽然不能回家,但故乡的亲人和自己都在同一轮明月下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家人健康幸福就好。念着念着,眼眶有点湿润了,但心中也有了一丝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