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故事(一):
史记中的故事:完璧归赵
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之,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
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相如至秦,秦
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中的故事(二):
史记中的故事:赵奢秉公执法
来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赵国都城邯郸城里,赵王的弟弟平
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气势汹汹地赵奢算帐,扬言要杀死赵奢不可。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国内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凭你家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
那么迥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到时候,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荣华:以你平原君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团结一致,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了,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了,顿时怒气全消,内心十分惭愧,悄悄地走了。
赵奢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赵国财务充实,国泰民安。赵国也由一个不太富足的国家,成为春秋战国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
史记中的故事(三):
史记中的故事:张良拜师
来源《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我,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方去了。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
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
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
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
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样让我老头子等你呀?
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
先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史记中的故事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
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史记中的故事(四):
史记中的故事:奇货可居
来源《史记吕不韦列传》
异人是秦王的庶孙,在国外作人质,车马及日常供给都不充盈,生活窘困,郁郁不得志。阳翟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去邯郸,见到嬴异人,说:这是能够屯积起来卖好价钱的奇货呀!于是
前去拜见异人,说:我能够提高你的门第!异人笑着说:你先提高自我的门第吧!吕不韦说:
你不明白,我的门第要靠你的门第来提高。异人心中明白他有所指,便邀他一齐坐下深谈。吕不韦说:秦王老了。太子宠爱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你兄弟二十余人中,子是长子,有继承秦国的条件,又有士仓辅佐他。你排行居中,不太受重视,长久在外做人质。如果太子即位做秦王,你很难争得继承人的地位。异人说:那怎样办呢?吕不韦说:能够确立嫡子
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我吕不韦虽然不算富,也愿意拿出千金为你到西边去游说,让她立你为继承人。异人说:如果能实现你说的计划,我愿意分割秦国与你共享。
史记中的故事(五):
史记中的故事:一饭千金
来源:《史记淮阴侯列传》
帮忙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便能够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
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史记中的故事(六):
史记中的故事:一代传奇皇后卫子夫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之句,似乎在说,贵妃拥有了无数环迷,其实不然。《资治通
鉴》有注解,天下从风而靡。民间歌之曰: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就是说,杨玉环的偶像价值,体此刻靡字上,浪费而奢侈,不怎样正面。
前溯八百年,也有一则类似的民歌,歌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
下!(《史记》)这个霸字很抢眼不好听,幸亏太史公在自序里有嘉夫德若斯的前评,一言蔽之,卫子夫乃是以德行恭谨,而受天下人仰慕;唯其有德,终演绎感情、家族及身后三大传奇,而
成全民偶像也。
刘彻与卫子夫的感情,长期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与吟咏,其缠绵、其动人、其细节,大多偏离了历史真实,如卫娘鬓薄金鸾小,誉其秀发之美而受宠;再如舞学平阳态,歌翻子夜声,
誉其舞蹈之美而受宠等等。其实卫子夫就是一地位低下的歌手,无异于奴仆,卫皇后字子夫,生微矣。盖其家号曰卫氏,子夫为平阳主讴者。刘彻的大平阳公主效仿馆陶长公主故事,为弟弟选良家子。但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不须多,刘彻谁也不喜,独说(悦)子夫,从
此相濡以沫49年,差点儿金婚,在历史上也是少见。
说帝王专情,常识告诉我们,那是开玩笑。
三千宠爱在一身,一见钟情啥的,但是是文学意象而已,漫说杨玉环做不到,卫子夫同样做不到。先是入宫岁馀,竟不复幸,被遗忘;后宫裁撤老弱,武帝逐一过筛子,又见到她,上
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然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卫娘焉能不老?青春毕竟是短暂的,女人再美,也经不起时光的打磨,后衰,赵之王夫人、中山李夫人有宠,皆蚤卒。后有尹婕妤、钩弋夫人更幸,应了一句俏皮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卫子夫当然不会那么容易就死掉,她有自我的立身处世原则,即不喝醋、不饶舌,做好分内事,为丈夫当好后宫这个家。
说起来蛮搞笑,其时尚无《列女传》之类的闺阁读物,卫子夫册皇后时,郎官枚皋专门为她写《戒终赋》,这怕是我国最早的女子励志教材了,被子夫视为宝典,其完美德行或至此出,所以尽管衰,仍受武帝敬重与信任。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武帝每次外出,政务家事,全部托付给卫子夫母子,皇后也十分到位,每件事儿都有记录,丈夫回来当面汇报,武帝很满意,有时汇报程序也免了。《资治通鉴》曰:皇后虽久无宠,尚被礼遇。这个尚字用得不准确。子夫无宠而被礼遇的时光,从元朔六年王夫人出现,到征和二年巫蛊案爆发,前后延续32年之久,区区一个尚字焉能概
括人家老夫老妻之间的那分默契?
那么,德在家如此,德在国又怎样?
和两汉大多数贵震天下的后妃所不一样的是,子夫从不干政,想方设法地远离政治,善自防闲,避嫌疑,这正是她获得包括武帝在内的朝野上下、民间百姓一致尊崇的主要原因。
卫家作为外戚,富贵及权势,不啻空前,且亦绝后。子夫大嫁宰相公孙贺,二嫁詹事陈掌,与小吏霍仲儒私通,生名将霍去病;哥哥卫长君为侍中,弟弟卫青娶平阳公主,父子五
人皆列侯,自天子欲臣下大将军,典型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其他支属不说了,从行政到军队,从庙堂到边疆,随处可见卫家外戚的身影。卫子夫如果想弄权,不乏条件,但她没有,为后38年如一日,相夫课子而已,干干净净,毫无污点,全民偶像,盛名不虚!以至之后历
代因尊儒而歧视卑人之史家,提及卫子夫,众哑口无言!
第二次巫蛊案发生后,太子被冤枉且无奈的造反,子夫支持儿子,属人伦之许可。汉武帝派人去收皇后玺绶,却无废后诏书;子夫自杀,盛以小棺,瘗之城南桐柏,葬礼简陋,追责更
马虎,不到记录;而后四年,未央宫再无新主人。这些均说明在刘彻心中,卫子夫是永远的
皇后,无人能够代替。
也正是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做法,卫子夫身后的清誉才能得以常青,宣帝上台后,才能理由充分地为曾祖母恢复荣耀,大张旗鼓改葬,追谥曰思后,使子夫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史记中的故事(七):
史记中的故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最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
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
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我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但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方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
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
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史记中的故事(八):
史记中的故事:远交近攻
来源:《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
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
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最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史记中的故事(九):
史记中的故事:刘邦记仇
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结交了一地痞混混儿。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十分厌恶这个小叔子。一次,小叔子又带一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先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等到刘邦最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史记中的故事(十):
史记中的故事:胯下之辱
韩信一天在路上走着,遇见一个小混混,他拿起一个匕首,对韩信说:你韩信不是厉害吗?有种你拿匕首杀我,如果你不想,那么立刻从我两条腿之间爬过去。韩信忍耐了这个耻辱,从那个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之后,韩信到刘邦,把张良给他的推荐信呈上去,最后当上了大将军;而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帮忙刘邦攻
打项羽,统一天下。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史记中的故事(十一):
史记中的故事: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这则成语的冠是帽子。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度愤怒。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明白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
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能够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能够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样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
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职责。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十分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十分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十分愤怒,此刻又见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