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一、海陆分布特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例
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海陆分布的总体特征:世界上的海陆分布是很不均匀。
(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①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②从海陆分布看,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东西半球的海陆分布
①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②从海陆分布看,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在任何等分的半球中,都是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大陆、岛、半岛、大洲、洋、海、海峡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轮廓和面积:
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①亚洲:
②欧洲:
房屋建筑施工合同③非洲:
④北美洲:
⑤南美洲:
⑥大洋洲:
⑦南极洲:
(2)七大洲的分布特点:
赤道穿过的大洲 | 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
主体部分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 欧洲、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非洲、亚洲 |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 欧洲、北美洲 |
主体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 南极洲(全部位于南半球)、大洋洲、南美洲 |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 南极洲 |
主体部分位于东半球的大洲 | 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 |
主体部分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 南美洲(全部位于西半球)、北美洲 |
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均穿过的大洲 | 非洲、大洋洲 |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 南极洲 |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 亚洲 |
南极圈穿过的大洲 | 南极洲 |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 | 欧洲、亚洲、北美洲 |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 | 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 | 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
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大洲 | 亚洲、大洋洲、非洲 |
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 | 亚洲和北美洲 |
(3)大洲的分界线:
3、四大洋:
(1)四大洋面积:
四大洋的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口诀:太大印北)
(2)四大洋的位置和特征:
大洋名称 | 位置(周围的大洲) | 主要特征 |
太平洋 | 被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五个大洲包围 | 既跨南北半球也跨东西半球,几乎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在四大洋中面积最大、深度最深、岛屿最多 |
大西洋 | 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南极洲五个大洲包围 | 既跨南北半球也跨东西半球,形状略呈“S”形,面积第二,深度第三 |
印度洋 | 被亚洲、非洲、南极洲、大洋洲四个大洲包围 | 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全部在东半球,面积第三,深度第二 |
北冰洋 | 被亚洲、欧洲、北美洲三个大洲包围 | 全部在北半球,跨东西半球,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海冰广泛覆盖,是四大洋中面积和深度最小的大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
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次要原因),如填海造陆等。
2、海陆变迁的例证
美丽的金孔雀 例证 | 演变过程 | 原因 |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的化石(鱼、海螺、海藻等) | 海洋→陆地 | 地壳的变动隆起 (地壳运动) |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在台湾海峡地层中也发现有森林植物化石 | 陆地→海洋 | 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 |
荷兰和日本的填海造陆大蒜什么时候种 | 定滑轮的实质海洋→陆地 | 人类活动 |
3、大陆漂移说
(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基本论点:
(3)提出依据:①古老地层的相似;②非洲大陆西岸与南美洲大陆东岸的海岸轮廓线几乎相吻合;③古老生物物种的相似性。
4、板块的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②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唯一一个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
③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名称 | 大致范围 |
太平洋板块 |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太平洋)中 |
亚欧板块 | 以亚欧大陆为主,包括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 |
印度洋板块 | 包括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印度洋的一部分 |
非洲板块 | 包括非洲大陆,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 |
美洲板块 | 包括南北美洲,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 |
南极洲板块 | 包括南极大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一部分 |
(2)板块运动的影响:
①板块运动:
运动方式 | 结果 | 举例 | 成因 |
张裂、拉伸 (← →) | 形成裂谷或海洋 | 东非大裂谷 | 板块的张裂拉伸 |
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 | ||
碰撞、挤压 (→ ←) | 形成山脉或岛弧 |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阿尔卑斯山脉 |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喜马拉雅山脉 | |||
科迪勒拉山系 |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 | ||
②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例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A.环太平洋地带:主要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五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主要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红海面积在扩大,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此处两大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
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此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升。
日本地震频繁: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生瓜大西洋面积在扩大;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此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