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一、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人。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里,二十岁以前的时光,是在家乡度过的。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轼二十一岁,与苏辙一起随父苏洵到了汴京。嘉祐二年(1057)正月,欧阳修主持礼部科试,苏轼与苏辙同榜题名。嘉祐六年(1061),苏轼经欧阳修的推荐,参加了秘阁的制科考试,考取了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被授予大理评事,任凤翔府签判。作为地方官,他开始较深入地接触复杂的社会和实际政治,在许多方面扩大了自己的眼界。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到杭州任通判,后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元丰二年(1079)七月,当他移知湖州时,即以讪谤新政的罪名被逮至京,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谪居黄州是苏轼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转捩点。他在政治上虽受了打击,但在创作上却获得了丰收。苏轼早年的成就固然已经不同凡响。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授以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任。自元祐四年起,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先后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四年(1097),新党掌权的朝廷普遍加重对元祐党人即旧党的惩罚,六十二岁的苏轼又一次遭到远谪,被贬为琼州别驾,到海南岛的儋州居住。苏轼处在这样的环境里,随遇而安,旷达乐观。元符三年(1100)正月,苏轼遇赦北还。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间病逝常州。
二、苏轼的诗论
苏轼对于作诗的基本主张是“有为而作”,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敢于揭露时弊。所以他能够而且敢于写出那些反映民生疾苦
、忧国忧民的作品。自谪居黄州之后,诗风从豪迈归于淡雅,诗论从托讽补世转为注重诗味的自得。他晚年追步陶渊明的冲淡高远,还喜爱柳宗元的诗,他一方面推崇李、杜的英伟,同时又仰慕魏晋诗人的高蹈,赞美韦、柳的淡泊。
第二节苏轼的词
一、苏轼的词学观;清旷词与豪放词的开拓;以诗为词;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二、词创作。存词362首。就文体发展而言,徂在词上的贡献超过其文、其诗。其词主要内容:
1、个人情感,包括怀人(妻、兄弟、朋友)。《江城子·十年生死》、《水调歌头》;
2、农村词,《浣溪纱》。
3、怀古、咏史;
4、咏物,《卜算子·黄州》、《杨花》。
三、改革与贡献:
(一)提高了词品。使词获得了与诗一样的地位。
(二)拓宽了词境。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三)突破词律束缚。从苏轼始,词由重音乐、供歌妓演唱,而始转向供案头阅读之用,文学性增强。
(四)开创了词风。“自是一家”,“关西大汉”。创豪放词风。
四、讨论:
1、苏“以诗为词”的特点。打破诗庄词媚的界限。“别是一家”。用题序;用典;有把诗境写入词中;不合音律。
2、苏词“要非本”。对苏词的评价,因词学观的不同而不同。“要非本”谓苏词在题材、入律、情调、语言等方面与传统词不同。
家乡的景物3、苏词风格。多种说法。对豪放的理解;“旷达”风格:《中秋词》、《定风波》。
第三节苏轼的诗
一、苏轼诗歌的内容
苏轼诗歌的反映面极其深广,其中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体现政治观点的,有描写山水风景的,还有抒发亲情友谊和个人感慨的。
反映人民生活的苦乐和时政得失的篇章,在苏诗中数量并不太多。诗人主要的不是通过这样一些题材和主题来直接揭示
生活面貌的。但他既然对人民具有深厚的同情,又生活在一个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本人也参加了那些斗争,那么,涉及民生、时政的诗,也就很自然地在他的诗作中占了一定的地位。在处理这类题材和主题的时候,苏轼有时采取秉笔直书,直接暴露的手法,如《荔枝叹》、《吴中田妇叹》和《许州西湖》诸篇。
但更多的时候,苏轼对这类题材与主题的处理,却使用了他自己特别擅长的侧面的讽刺手法。这在《山村五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苏轼的另外一些诗篇也写出了当人民过着比较平静愉快的生活时他的欣慰,如《新城道中二首》之一。
苏诗在内容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应当是大量的抒发个人情怀与歌咏自然景物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极广阔的范围内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于束缚个性的环境的抗拒以及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丧失的乐观主义精神。他诗中这种极为可贵的精神,常常是通过对于自然景物歌咏,对于行役羁旅的记述来加以反映的。如《游金山寺》。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一些篇幅短小的诗歌,特别为人所称道。如:
《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海楼晚景》。
在苏轼许多写景状物诗中,不少是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将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与画面内容融汇一起,借画抒发真情实感。因此,如果不看诗题,我们很难判断出他是在题画还是在描摹实景。如《惠崇春江晚景》。
宋诗的理趣,是其特点之一。苏诗中的理趣,又与别家不同。他诗中的理趣与具体客观事物紧密结合,是从具体事物内部挖掘出来的,而不是将抽象的哲理演绎硬附于事物之上。如下面两首小诗: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题西林壁》。
在古典诗歌中,也偶然有一些反映各少数民族生活、风俗的诗篇,但写作家自己和各族人间之间亲切友谊的,则极为少见。因此,苏轼作于海南时期的描写
自己与黎族人民交往的作品,是特别值得注意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
此外,苏轼还有反映亲情、友谊、生死、离合、乡土之爱等内容的诗篇。总之,他以他的诗篇表现了豪迈不羁的心灵、热爱生活的情感,展现了丰富广阔的社会和人生画卷。
二、在艺术上,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乐观旷达的主体精神;以文为诗和以才学为诗;磅礴恣肆的诗歌风格;宋诗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