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电影美学
    悲剧,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种类,一向被人誉为孤独的人生“崇高的诗。是一种以极其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生存斗争中的地位和命运的艺术,它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遭受苦难和灾祸,最终导致死亡的故事。他们以不朽的艺术魅力活跃于戏剧舞台上,充分体现了戏剧的悲剧美。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好人的模仿,戏剧是对坏人的模仿。”他认为悲剧集中崇高的美,有一定的情节,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悲剧是对人的恐惧及怜悯,在积极方面起到“陶冶”作用。黑格尔认为悲剧是矛盾冲突的必然性,正义非正义、善与恶、美与丑,是永恒的胜利。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情,“死亡、苦难、灾害”。悲剧有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的悲剧,有家庭悲剧,有小人物善良人之间的苦难,有社会环境、体制的悲剧,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等等。
《教父》就是悲剧电影,悲剧的人性,孤独的人生。    说起《教父》主角迈克尔的一生,很多人评价是一个由纯良转而走向无边的堕落,进而一步步蜕去人性的外壳的过程。人们似乎总是对老教父津津乐道,说他尽管手段非凡,但依然有温情脉脉的人性,而迈克尔几乎成为凶残,冷血,丧心病狂的代名词。其实,纵观《教父》,迈克尔的命运是我所了解的人物中最具悲剧性的,他一如鲁迅笔下孤独的斗士,在黑暗中踽踽独
行。《教父》三部是以迈克尔的命运为主线贯穿始终的,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历来为人所称道,就其本质作用而言还是展现迈克尔的心路历程的载体。我们且除去迈克尔头上教父的光环,从人的本质角度来分析其命运的悲剧性,他悲剧的一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孤独。
    《曾是超人的男子》是一部大大的悲剧。刚开始以为是科幻片,看到最后才发觉是很惨的故事。有一句台词我喜欢:力量打不开一扇铁门,而一把小钥匙却可以。 有些事,大家都不做,只有一个人做,就会觉得他很傻,他哪里来的力量,抵抗这个冰冷的生态,而实际上,帮助别人也是救赎自己的方法。这部电影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一个男子小的时候,被一颗子弹打中,昏迷了半个月,被宣布无药可治,半个月后他奇迹般的苏醒。在他死前的日子里,他决定象超人一样活着,忘记自己的伤痛,努力去帮助别人。他在这个世上活了27年。
   在《梁》的故事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种悲态的体现。这里,主要就以下的三个方面作简要的分析。第一,离别的愁绪。单纯的离别可能只是有悲而无伤,但当离别成为永久的失去的时候,成为有离无合的时候,就变成了人生的否定性,离别愁绪也就成为了一种悲态。当祝英台在得知父亲把她许配给富家子弟马文才后,满心愤懑,坚决抗婚。而此时,梁祝两人终在楼台相会。但是此时的相会却也同时意味着一种永久的离别。于是,原本难得的相会却是沉痛、悲切、哀怨和无奈的。这种永久的离别便成为了转化了的悲态;第
二,追求的不能。梁祝两人追求自由的爱情,然而封建的伦理道德却将这种对美的爱情的追求给扼杀了。当对美的追求不能实现的时候,当这种主体明知不能而偏又追求的时候,便产生了美学意义上的悲态;第三,报复的难展。梁山伯立志考取状元,以便与英台顺利结合。但是,事与愿违,山伯虽中状元,却被马太守暗施手腕运做,只屈任县令一职。在这里,也体现了山伯壮志未酬的一面。虽然他可能只是因为爱情才去施展报复,但是当这种抱负难以施展,人的力量、智慧、情感难以发挥的时候,就有了美学上的悲态。
    也许正因为它的悲,所以才成就了它的美,成就了它的它的经典,成就了它的永恒。当我们用心去观察它时,我们会看到它是冷静的,含蓄的,它通过悲美向我们反映的,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包括理解、坚持、追求....很多很多。